首页 历史

皋兰山下

第七十一章 黑石川的狼

皋兰山下 魏家老七 1306 2023-01-11 23:48:08

  今年又是干旱,阿干河引水工程发挥了巨大作用。往年那些一到干旱年景就无法下种的土地,现在都绿油油的。每一片绿色都让方生更加地声名显赫。

  然而,那些无法被引水工程惠及的土地,境况就十分艰难了。农民们眼巴巴地望着干裂的土地,满心无奈。为了补充劳动力,今年兰州卫又接收了一大批移民。这些背井离乡的人们初来乍到,头一次面对如此恶劣的气候,人心惶惶,情绪浮动。

  一日,方生考察蔡家河与水阜河流域。看看这边有没有可能开展水利建设。出发前段将军特意嘱咐,多带些护卫兵丁,免得让狼叼了去。方生便叫来马三,让他带了几个相熟的手下,一起出发。

  北山的干旱更加严重,一路上,满目皆是萧条之景。很多田地都空着,即便下了种也是徒劳,根本长不出苗来。

  之前来过一趟,那是冬天,所以没注意。这次来才发现,蔡家河是条咸水河,无法用来灌溉。几人又转向水阜河,这边倒是可以,只是河川窄小蜿蜒,可开垦的土地有限。尽管如此,方生还是做了勘察规划,地方虽小,如果能变成灌区,也能安置很多移民的。

  忙活了几日,众人向黑石川出发,那边虽然没有河流,但有一样他们更关注的东西:和尚头小麦。据说此小麦特别适合干旱田地生长。如果能推广开来,就可以让很多无法灌溉的旱地受益。

  一行人到达蔡家河源头,往东北便是黑石川,西北便是龚巴川,蔡家河正是这两川的潜流汇聚而成。西边官道上突然尘土飞扬,一队快马奔来。眨眼间,便到了近前,原来是李玄宗。

  李玄宗见到方生,说道:“幸亏你们走得慢,不然可就性命难保了。”方生吓了一跳,忙问道:“不是说自从通商后,蒙古人就不再南下侵扰了吗?”李玄宗摇摇头,道:“不是蒙古人,是狼!昨天,有一群恶狼袭击了山字墩堡,堡内的守军和躲避的乡民,竟然一个活口都没留下。”

  马三惊讶地问道:“是昨天晚上吗?”李玄宗道:“不,是白天!”

  大白天狼群就敢袭击军堡,这得是多大的仇恨!

  马三赶紧掉转车头,方生却惊叫道:“不对,狼窝可能出事了!”说着,便催促马三回头,朝着黑石川赶去。

  整个川道寂静得如同月球表面,毫无生气。他们一路向北,地上的狼迹越来越多。军士们个个胆战心惊,不敢再往前迈步。尤其是李玄宗的部下,山字墩堡那惨烈的景象还历历在目,一想起来,就忍不住浑身打战。

  然而,方生一个文弱书生都毫不畏惧,他们几个当兵的自然也不好意思退缩,只能硬着头皮,小心翼翼地向前走去。

  狼迹逐渐汇集到上次来过的窑洞附近。远远看见窑洞旁的荒滩上站着一个人,一动不动,仿佛没了生机。

  李玄宗警惕地四处观察,武士们也都纷纷抽刀,搭箭,全神贯注,生怕出现任何意外,然后慢慢地朝着窑洞靠近。

  那人开口说道:“不要害怕,狼群已经走了。”

  走近一看,原来是那个少年。几年不见,少年长高了不少,身形挺拔,看着像个大人了。此时,他正对着面前的一个土堆,眼神空洞,发着呆。

  方生走上前去,问道:“听说狼群袭击了山字墩堡,把堡内的军士都给灭了。”

  少年道:“原来它们去了山字墩。”

  李玄宗也走了过来,问道:“兄弟,到底怎么回事,发生了什么?”

  少年认出了李玄宗,说道:“你就是上次砍伤蒙古首领的那位将军吧。要是爷爷有你那样的好身手,就不会死了。”

  方生一听,心中一惊,忙问道:“大叔死了?”

  少年神色黯然,点了点头,指了指面前的土堆,说道:“这就是爷爷的坟。”

  方生看着那土堆,只觉得一阵眩晕,愤怒地问道:“是谁干的,人在哪里?”

  少年眼中闪过一丝仇恨,恨恨地说道:“刘老五那个杂种又回来了,就是他带人干的!”

  原来,那刘老五被段将军抓走后,交给了甘肃镇。没想到,过了两年,他竟然设法逃脱了。

  他一直对老汉念念不忘,不是惦记着老汉的羊,也不是那些狼,而是认定这老汉肯定私藏了宝贝。尽管当年战败逃窜,但他身为蒙古贵族,怎么可能身上不带一点值钱的东西?这次他纠集了十几个土匪,悄悄地摸了过来。一现身便不由分说将老汉和几个牧羊人砍翻在地。老汉虽然有些身手,但毕竟年事已高,又瘸着一条腿,哪里是他们的对手。

  而少年恰好当时在外面放羊,才躲过了一劫。等他回来时,一切都已经太晚了。心急如焚的他,慌忙爬上山顶大声呼救。

  刘老五见少年还活着,便冲了过来。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有几只狼及时赶到。看到倒在血泊中的老汉,众狼集体发狂,向着土匪疯狂地撕咬。

  这伙土匪常年盘踞山野,对付狼还是有办法的。然而,这几只狼却像发了疯一样,毫不畏惧刀剑。土匪被吓得胆战心惊,朝着西边窜。沿途不断有狼加入追击。就这样,土匪们慌不择路地跑到了山字墩堡。此时已经顾不上土匪进军堡是什么后果,忙爬上城堡求救。

  本以为钻进城堡就安全了。可万万没想到,那群狼并不罢休,而是将军堡团团围住,还不停的长啸吼叫。不一会儿,便聚集了好几百只狼。在狼王的指挥下,狼群如同潮水般疯狂进攻城堡。最终,还是被攻破了,狼群将城堡屠杀干净。

  李玄宗问道:“那他们找到什么东西没?”

  少年走进窑洞,拿出一套铠甲马具,还有一副弓箭。李玄宗仔细地看了看,赞叹道:“这可都是好东西啊,恐怕只有蒙古将帅才有这样的披挂。”

  少年接着说道:“他们跑的急,没顾上拿这些东西,只抢走了一把长刀,还有些金子。”

  李玄宗环顾四周,军士们都纷纷摇头,刚才在城堡里没发现长刀,只有明军的制式武器和寻常土匪用的砍刀。

  李玄宗叹了口气,说道:“可惜,估计是他们逃跑的时候掉在山沟里了。这地方就剩你一个人,也没办法活,跟我们回去。我看你是条好汉,以后就跟着我混。”

  少年默默地把老汉的东西捡起来,说道:“我不去,我要照顾爷爷的孩子们,还要去寻那把长刀。窑洞里面有些粮食,你们拉走吧,别便宜了过路的土匪。”

  马三忍不住说道:“我们都把粮食拉走了,你吃什么呀?”

  少年扛起东西,大步往前走,说道:“狼吃什么我就吃什么。”

  李玄宗喊道:“这孩子怎么这么倔!那给你匹马吧,哪有人扛着马鞍走路的。”

  少年停下脚步,思索了一会儿,然后冲这边点了点头。

  李玄宗把自己的马牵过去,换上了老汉的马具。

  方生也上前,递过钱袋,说道:“我们这次就是为买粮来的,这些钱,你就替爷爷收着吧。”

  少年犹豫了一下,接过了钱袋,翻身上马,头也不回地跑了。

  方生大声喊道:“兄弟,留个姓名,日后好相见!”

  少年在马上回应道:“爷爷说他汉名姓张,那我以后就姓张了,你们就叫我张尕娃吧!”

  方生看着张尕娃远去的背影,心中感慨万千。

  众人把老汉的坟堆收拾了一下。前面立了一块木牌,勉强算是墓碑,上面写着“黑石川张爷之墓”。

  从窑洞里翻出了几十袋粮食,一多半是和尚头小麦,剩下的都是谷子、胡麻等耐旱作物。众人一起将粮食装车,拉回了兰州卫。

  端午过后,老天爷终于开了眼,接连下了两场透雨。所幸今年有个闰五月,播种秋粮还不算太晚。兰州卫紧急动员了所有力量,耖翻土地,播种秋粮。方生整日奔波在各个山川谷地之间,确保已开垦的土地都能及时播种。种子统一从库房调配,农具不够的,就派工匠们昼夜不停地开工制作;牲畜不够的,就把运输的骡马,甚至是军马都用上;实在没有办法的,就人拉肩扛。

  整个兰州卫,上至官员,下至军士,还有民夫、老弱,所有人都投入到了这场抢种大战中。经过半个月的艰苦奋战,终于完成了播种任务。接下来,只能默默祈祷,等待天时的眷顾。

  也许是努力感动了上天,种子出苗情况非常好,大地重新披上了绿色。人们每天都满怀期待地跑去田地,小心翼翼地抚摸着那柔弱的绿苗。

  然而,还没等人们好好喘口气,京城传来了一个噩耗——皇上驾崩了。

  百姓们对这位开天辟地的皇上感情深厚,尤其是他整治贪官污吏的强硬手段,让人们仿佛看到了太平盛世的影子。移民们虽然因为被发配到这偏远地区而心有怨言,但也不得不感慨这位皇帝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很多人自发地前往黄河边,烧纸祭拜,哭声在黄河两岸回荡,久久不散。

  听说新皇是原太子爷的二儿子,和他父亲一样,亲民柔善,是个好皇帝。

  也许是新皇上位带来了喜气,之后的天气格外宜人,该下雨的时候下雨,该刮风的时候刮风。不管是之前种的小麦、蔬菜,还是后来种的杂粮、豆子,都长势喜人。大旱之年,却迎来了创纪录的大丰收。兰州卫的大小仓库都被粮食塞得满满当当,向甘肃运粮的车队一辆接着一辆,络绎不绝。

  卫府号召百姓修建储粮库房,还派工匠到百姓家中进行技术指导。一时间,家家户户都修建了粮仓,且个个都堆的满满当当。路上的行人相遇时,故意夸张的打着饱嗝,哈哈大笑。

  试种的和尚头小麦也获得了大丰收,它凭借着优良的品质,迅速受到了百姓的喜爱,成为了接待宾朋、赠送亲友的佳品。只不过,这种小麦的单产太低,一亩地只有一二百斤,远远比不上其他品种的小麦。

  老金的那几块闲地也丰收了,原本不大的库房里堆满了各种豆谷。老金盘算着卖掉一部分,可出去一打听,现在的行情低的吓人,他又犹豫了。

  兰州卫为了稳定粮价,命令所有粮贩必须按照卫府规定的标准价收购粮食,如果低于这个价格,就算违法,官府有权查抄其所有粮食充公。兰州卫也拿出钱款收储粮食,但由于仓库容量有限,而且甘肃那边秋粮也丰收了,能够吸收的粮食数量也不多。

  但那些急需用钱的百姓,要娶妻、看病的。只能偷偷地把粮食低价卖给了粮贩。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