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王五十一年(即公元前256年),秦军又一次进攻韩国,攻占韩国阳城、负黍两地,斩首四万韩军。
接着进攻赵国,夺取赵国二十个县,斩首九万赵军。
然后进攻西周。西周君尽献其邑三十六城,人口三万,投降秦国。秦受其降,但不绝其祀。
秦昭王五十二年(即公元前255年),代表周天子统治中原各国权力的九个大鼎(其中一个曾砸断秦武王大腿,导致秦武王殒命),从周天子之都洛阳运往咸阳,经泗水时不慎失落。周朝初步宣告灭亡。
秦昭王五十六年(即公元前251年)秋,老秦王西去。太子安国君继位,成为新一代秦王。华阳夫人被立为王后,子楚被立为太子。
各诸侯王派大臣前往秦国吊丧。韩王亲自到场。闻说子楚,即之前在赵国当人质的异人成了强悍秦国的太子,太子很想念仍流落在赵国的妻赵姬、子赵政。赵国君臣赶紧举国张贴寻人启事,悬赏寻找赵姬、赵政母子二人。
红树林梅姬家。
赵政抱着梅姬的手臂不肯松手。哭道:“我不去秦国。我要留在这里。从母,我不去秦国,我要留在这里。”
梅姬抹一把眼泪道:“政儿,你只是去秦国见一见你翁。他很想念你和你媪。以后你还可以回来的。从母会一直在这里等你。”
赵政停住哭泣,仰起头看着梅姬道:“真的吗?从母说话算数?”
梅姬道:“算数。等你回来,我们还去抓兔捞鱼。”
赵姬道:“老鸨、梅姐,你们干脆跟我们一起去秦国算了。”
老鸨道:“我年纪大了,不想出门。要不是偶然看到这张,”
老鸨看了一眼放在桌上的通告继续道:“贴在巷口寻找你们母子俩的官府通告,我是不会大老远跑到这里来的。更不要说离开老家去秦国了。”
梅姬道:“我是不会离开红树林的。”
老鸨道:“赵姬,你快带着政儿走吧,不要对别人说认识我们。也不要对别人说,这些年你一直躲在红树林梅姬这里。”
赵政问老鸨道:“为什么不能说认识你们?”
老鸨道:“长大你就明白了。”
赵政道:“刚才从母还说我可以回来,原来是骗我的。连认识你们都不能说,我还能回来吗?”
老鸨道:“你跟你媪不同,你可以回来看从母。”
老鸨转过脸对赵姬道:“你快带政儿走吧,路远着呢。”
梅姬对赵姬道:“你和政儿就现在这个老样子出去,这样不会引起邻居的注意。我送你们出红树林。”
老鸨对梅姬道:“别送了。送君千里难免一别。到时你看着赵姬、政儿走了,你一个人肯定一路哭着回来。碰到邻居,邻居肯定会问。你怎么回答?还是让赵姬带着政儿就这样自自然然地出门。不引人注意。不用带吃的、喝的、穿的,到了官府,官差会统统为你们准备。”
赵姬拉起赵政的手道:“那我们走了。”
老鸨从桌上拿起那张通告对赵姬道:“拿这张通告对官差说,你们就是这通告要找的人。官府就会派人送你们去秦国。”
赵姬接过通告,叠进衣袖,向老鸨和梅姬深深一躬道:“谢谢老鸨和姐姐的救命之恩!等我到了秦国,告诉子楚,一定好好报答你们。”
老鸨摆手道:“不要告诉太子!我不需要你的报答。我救你,是念当初我们在青楼亲如母女的情分。”
梅姬摇头道:“我也不需要你的报答。我救你是念当初我们在青楼亲如姐妹的情分。”
赵政问梅姬道:“什么叫青楼?”
老鸨道:“小孩子,不该问的别问。不该听的别听。”
接着转过脸对赵姬道:“到了秦国,千万别提我跟梅姬,更别提过去的事情。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在秦国千万别任性。侍候好太子,照顾好政儿,其它的事能不管就别管。”
赵姬道:“记住了。”
梅姬对赵政道:“到了秦国,要静心读书,做事要合规矩,说话要合礼法。比不得在红树林。咸阳能人多。你是太子的儿子,不能惹人笑话。”
赵政道:“我记住了。”
老鸨对赵姬道:“你快带政儿走吧。”
赵姬拉着赵政往门外走去。老鸨、梅姬站起身,走到门边停住,一声不响地望着赵姬母子渐行渐远的背影,直到看不见,两人才回转身,坐到方才坐的凳子上。
老鸨看着梅姬道:“你知道赵姬当初为什么会到我们红香青楼来吗?”
梅姬道:“不知道。”
老鸨道:“是因为当初赵姬的翁醉后跟别人说,他家日后会出一位厉害的帝王,会灭了赵国,韩国、魏国等等,一统天下。被人告发,落得全家遭秧。男的下狱、流放;女的为奴、为娼。赵姬才被送到我们红香青楼来的。她原本是千金小姐。”
梅姬道:“原来是这样!难怪赵姬当初哭得那么厉害。好像赵姬翁的话要应验了。现在,我们赵国被秦国打得只剩一口气了。我猜那位厉害的帝王肯定是赵姬的丈夫,当今的秦国太子。”
老鸨道:“那倒不一定。我觉得可能是政儿。”
梅姬道:“政儿?”
老鸨道:“对。当初她们躲到我们红香青楼来的时候,政儿才三岁,可是却相当乖,根本不像三岁的孩子,比一般孩子懂事多了,聪明多了。我觉得,政儿可能就是他外大父所说的,他家日后灭掉赵国的厉害帝王。”
梅姬道:“听你这么一说,我也觉得是政儿了。政儿确实比同龄人懂事、聪明。不管学什么,一教就会,一会就做得很好。无论上树摘野果,下河抓鱼,还是上山打猎,他都不曾空过手。比同龄孩子强多了。他只跟比他大的,十几岁以上的男孩子玩。屯里的先生前些日子还跟我说,他已经教不了政儿了,说政儿太厉害了,教给他的东西,他一下子就学会了。他已经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教给政儿的了,要我另请高明。政儿身上有股狠劲、韧性,还有傲气。赵姬翁说的,他家出的厉害帝王肯定是政儿。”
老鸨道:“所以,我打算卖掉红香青楼,到远处寻个隐秘的地方养老,你也把这里的房子、地卖掉,跟我一起走。”
梅姬道:“为什么要走?”
老鸨道:“赵姬现在贵为秦国太子夫人,要是秦国人知道,她曾经在青楼求过生,一定会看不起她,甚至会嘲笑她。搞不好太子会因此抛弃她。那政儿就会受到牵连。我们消失了,那些好事的人就没地方打听了,就无法生事了。”
梅姬道:“你说得对。我现在就去找人买。”
老鸨道:“你先别急。等我卖掉红香青楼,到你这里来歇脚之后,你再开始卖。”
梅姬道:“好。”
老鸨站起身道:“我回红香青楼去了。”
梅姬道:“你明天再走,今天在这里住一晚。我们好久没见,多说会儿话。”
老鸨道:“等我卖掉红香青楼,我们有的是说话的时间。”
梅姬站起身道:“好吧。我送你。”
两人起身出门。梅姬回身将门掩上,再转过身,亲热地挽起老鸨的右手臂,和老鸨边走边聊,悠闲地向红树林走去。
孝文王元年(即公元前250年),9岁的赵政,与母亲赵姬被赵国使臣隆重送到秦国咸阳宫。
赵姬的年轻貌美,与赵政的少年英俊,让咸阳宫内掀起小小的波澜。
一方面是太子妃们为赵姬一出现就被太子独宠而心生妒嫉,不免互相打听赵姬的身世。当传闻赵姬来自赵国青楼后,妃子们开心了,释然了。毕竟她们是经过挑选的,有教养的太子妃,毕竟这里是秦国咸阳宫,再吃醋,也不至愚蠢到要与青楼人争高低的地步。相反,她们每见到赵姬母子都笑容可掬,亲热有加。
另一方面是赢姓公族因赵政的出现,而分成两派。两派为赵政、成蛟谁更适合作储孙的问题争论不休。成蛟是赵政同父异母的弟弟。
A派认为,赵政气盛,应当作为储孙重点培养。
B派认为,成蛟出生在秦国咸阳宫,血统纯正。应该把成蛟作为储孙重点培养。
A派认为,只要当今太子说,赵政是我们赢姓子孙,就不存在血统问题。秦国想一统天下,就必须有一位刚健、强悍的君王。
B派认为,成蛟年纪尚小,三、五年后成蛟说不定比赵政还霸气。
A派认为,赵政的霸气是天生的,先天之气培养不出来。
B派认为赵政骨子里有一股傲气,恐怕日后会听不进臣子的意见。
A派认为,“善听”是态度,是做事的方法,可以通过教育培养。
……
无论两派如何争论,让“赵政”改名“赢政”的意见是一致的。而且立即执行。
谁也没有料到,除丧即位才三天的秦王会忽然薨了。
在举国震惊中,太子子楚继位,成为新一代秦王。新秦王宣布,华阳夫人和自己的亲生母亲夏姬为太后;赵姬为王后;赢政为太子。安国君的谥号为“孝文王”。
A派、B派关于赵政、成蛟谁更适合作储孙的争论自然结束。
庄襄王元年(即公元前249年),庄襄王是新秦王,子楚的谥号。吕不韦被秦王提拔为丞相,封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
制书一下,吕不韦心知,自己仅凭扶持子楚登上王位,就获得如此高官厚赏,这对商秧变法后,讲究依据军功赏官职、奖爵位、赐封地的秦国上下来说,是难以服众的。
必须尽快上战场建立军功!吕不韦心里对自己说。
真是想什么来什么。一天,吕不韦正坐在丞相府看秦律。王绾进来禀告道:“丞相,间人来报,东周君与诸侯谋秦。”
吕不韦拍案而起道:“太好了!”
王绾不解道:“太好了?”
吕不韦笑道:“我们的机会来了。你在这里守着,我见秦王去。”
吕不韦出门,坐上马车,直奔咸阳宫。吕不韦的丞相府离咸阳宫很近,坐马车几分钟就到了。
宫内的小宦官将吕不韦引向秦王书房。站在书房门口的宦官见吕不韦来了,用不大不小的声音喊道:“丞相到。”
正伏案批阅奏章的秦王抬起头。见吕不韦满面春风地向他走来,便道:“丞相有何喜事啊?”
吕不韦道:“是我们俩的大喜事,也是秦国的大喜事。”
秦王对宦官道:“赐丞相座。”
宦官搬来一个方凳放到秦王书桌前,吕不韦与秦王相对而坐。吕不韦对秦王道:“间人来报,东周君与诸侯谋秦。”
秦王道:“这就是你所说的,我们俩的大喜事?秦国的大喜事?”
吕不韦道:“对。”
秦王道:“被东周和诸侯谋划侵略,你居然说是大喜事?”
吕不韦道:“蒙大王赏赐,臣已贵为丞相,但因未立过军功,难以服众。今东周君与诸侯谋秦,是天赐良机。请大王派臣率兵讨伐东周,将其灭国,收其地为秦国所有。臣立此大功,既可服众,又可证大王独具慧眼,还可证先王立大王为太子是极其英明的。这不是我们俩的大喜事,秦国的大喜事吗?”
秦王放下手中的竹简道:“有道理。但是,你没领过兵,打过仗,难有必胜的把握。”
吕不韦道:“我虽未领过兵,打过仗,但是我读过兵书啊。何况我们大秦士兵早已令六国闻风丧胆,灭东周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秦王道:“东周一战,必须万无一失。这样吧,此战,你做主帅,蒙骜作副帅,让他配合你。”
吕不韦道:“大王英明!你放心!我们肯定灭了东周。我这就去见蒙骜将军。”
吕不韦说完站起身,后退几步,向秦王深深一躬后,转身向门外走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