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被关进监狱的郑国,不忍心让那条费尽他及十万秦人十年心血,即将完工的渠因他的死而废掉。
于是,他就在狱中上书秦王道:
“我当年受韩王所派,来秦国修渠虽然是为了让韩国多活几年。但如果渠修成了,为秦国带来的却是万世之利。今王若杀我,渠必不能修成。我死不足惜,但秦国为此所花的十年时间,十万劳力就白费了。王若容我再活一年,我必将此渠修成。渠成后,王再杀我,那时我死而无憾。”
秦王看了郑国的上书,深受感动,立即免去他间谍之罪,让他继续负责修渠。并派使者去韩国,将郑国的家人全部接到咸阳。
郑国家人到达咸阳后,秦王赐与他们美宅肥地,让他们成为秦人。
第二年关中大旱时,渠正好修成。源源不断的渠水流进干涸的土地,不仅消除了因久未下雨给关中庄稼带来的灾害,而且使几百亩盐碱化的土地得到了缓解。
为了表彰郑国修渠之功,秦王下令将这条渠命名为“郑国渠”。
自“郑国渠”修成后,关中再无旱、涝之虞。关中地区更加富饶。它成了秦国的一大粮仓,为秦王发动统一六国的战争提供了粮食保障。
间人向秦王报告,赵国出兵攻打燕国,已取燕数城。秦王决定乘赵国未回兵之际,派王翦、桓錡、杨端和三将率军分别进攻赵国邺、阏与、安阳等地。秦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轻取赵国九座城池。
通过对魏、赵两国的打击,这位曾被六国小看的年轻秦王开始让六国胆战心惊。
接到胜利的战报后,秦王很高兴。早朝结束时,他宣布下午放假。
大臣们高高兴兴、三三两两地走向殿外。秦王也迈下前殿台阶,打算去郑美人处歇息。
李斯迎上他道:“大王留步,我有要事禀告。”
秦王站住道:“客卿请讲。”
李斯道:“自文信侯去岁去封国后,诸侯宾客使者相望于道。”
秦王道:“他们找文信侯干吗?”
李斯道:“我听说六国都想让文信侯当丞相。”
秦王道:“文信侯要当苏秦?”
李斯道:“我王宜早作打算。”
秦王默然不语。李斯向秦王鞠一躬,走了。
秦王没有去郑美人处歇息的心思了。他走向书房,在屋中踱来踱去,踱来踱去十几个来回后,终于,他停下脚步,拿起笔给文信侯吕不韦写了一封短信。
信曰:“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写好后,秦王叫来使臣,让他立即将信送交文信侯。
吕不韦读到秦王的短信,先是生气地想:
秦王竟然说我无功于秦国!没有我散尽家财,让在赵国当人质的毫无希望继承王位的庄襄王当上秦王,哪有你赢政今天这秦王之位?当年如果我不力挺你,你孤儿寡母,小小年纪能坐稳大秦江山?
再说,我当秦国丞相之时,曾经策划了多少场胜仗?为秦国夺得了多少土地?秦国因此扩大了多少版图?今天你赢政居然说我对秦国无功?
还说我不亲秦国,不配“仲父”这个称号。如果我不亲秦国,我会为秦国的稳定,繁荣,强大,殚精竭虑二十多年吗?如果我不配“仲父”这个称号,我会让小小年纪的你一回秦国,就去蒙府套关系,跟名师学习剑术吗?为了你的安全,我会举国挑选剑道高手作你的卫队吗?为了让你亲政后能好好统治秦国,我会派学富五车的王绾当你的老师吗?我会建学馆,养舍人,为你储备人才吗?我会让舍人编写《吕氏春秋》这本书吗?原来我的良苦用心你赢政一点都不懂啊!
还把我全家贬去蜀地,真是无情无义!
慢来,赢政不是傻子。他相当聪明!人人都知道我有功于秦,为什么他偏说我无功于秦?明明我热爱秦国,早把秦国当做我第二故乡,为什么他竟说我不亲秦?明明我对待他就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为什么他却说我不配当仲父?
他这是在说反话!“有”说成“无”;那“无”自然是“有”了。他知道我有功,亲秦,配做“仲父”。
那他为什么写这封信给我?还要将我举家迁往偏远的蜀地?明白了。他是看六国老往我里这派使者,怕我到六国去就职,做不配当他仲父,不利秦国之事。他这是不放心我,警告我。
想到此,吕不韦释然了。他自语道:“赢政,我会让你放心的!”
想通后的吕不韦召集全家,让他们打点行装,去蜀地。他对夫人道:“你们先行一步,我留下来善后,晚两天去追你们。”
等家人出发后,吕不韦为自己做了一桌好菜,就着一壶毒酒,独自吃着,喝着,一会儿就倒地而亡。
接到吕不韦的死讯,赢政先是一惊。他想:那么强势、刚毅的吕不韦怎么会饮鸩自杀?
继而是懊悔。我为什么要写那封信?派人看住他就好了,就没这事了。
最后是恼怒。我只是警告他,不要到六国去任职。否则,他就不是我的仲父。让他举家迁往蜀地,是想让他远离六国之人,免得他身不由己,做出不利秦国之事,让我为难。等我统一六国之后,自然让他迁回来。他却不懂我意,饮鸩自杀,让世人以为是我赐与他毒酒,逼他自杀。让世人以为,我赢政是滥杀功臣,无情无义的小人,让我留下千古骂名,太可恶了!
本来还可以借厚葬,一向世人表明,他确实是自杀;二减轻由此带给自己的懊恼;三弥补他孤独而亡的悲惨。
可是,他的舍人居然窃葬了他!真是岂有此理!还有王法吗?得严厉处置那些参与窃葬的人!
现在怎么办?只能还是以嫪毐之事处理了。
于是秦王下令:凡参与窃葬吕不韦的舍人,如果是三晋之人,则逐出秦国;如果是秦人,六百石以上者夺爵,迁出旧居;五百石以下未参与窃葬者,迁出旧居,不夺爵。
从今往后,凡大逆不道之治国大臣,如嫪毐、不韦者,抄没全家财产,下场同此。
从此,吕不韦的舍人如秋风、浮云般各奔东西,再也不曾相聚。
自罢黜吕不韦丞相之职后,丞相之职一直空着。现在吕不韦已自杀身亡,该考虑谁来接任他的位置了。
秦王先征询族中长老的意见。长老推举昌平君,理由是昌平君为昭襄王外孙,曾参加平定嫪毐之乱,有忠心,有能力。
秦王又征询老丞相冯去疾的意见。冯去疾竭力推举李斯,理由是李斯才能出众,谋略过人,是辅佐君王的不二人选。
秦王就昌平君、李斯二人谁更适合做丞相之事,再次征询长老的意见。
长老道:“李斯乃楚人,不及昌平君可靠。”
秦王道:“昌平君虽说是昭襄王外孙,但他是楚国考烈王之子,只怕他日后会返回楚国。”
长老道:“昌平君在秦国长大,不可能返回楚国。倒是李斯,来秦时日不长,应多加考察。”
于是,秦王提拔昌平君为丞相,又提拔桓錡为将军。
赵贤到齐国后,踏遍琅琊每个角落,也没找到伊人。他就想,可能伊人没住在琅琊,搬到别处去了。可搬到哪去了呢?怎么找呢?不能大海捞针似地瞎找啊。那永远找不到。不如以琅琊为中心,一圈一圈地扩大寻找范围,总有一天能找到。
于是,赵贤以琅琊为中心,跑遍齐国的乡、县、亭,但依然没找到伊人。赵贤有点泄气了。
他想,我出来找伊人都三年多了,几乎找遍整个齐国,马都累瘦了,我也快累跨了,问了那么多人,也没问到伊人、田方士的下落,怎么就没人认识他们、知道他们呢?现在怎么办?又不能回秦国去,只能一直找下去了。可是去哪找呢?还是再去琅琊找吧。
于是赵贤骑着马又奔向琅琊。他对琅琊的沟沟壑壑已经很熟悉了。马也如此,几乎不用他吆喝,马自己就能顺着道分毫不差地往前走。
咦,前面两个人怎么那么奇怪?有道不走走桃林?还走得跟跳舞似的,拐来拐去。跟着他们。于是赵贤下马,悄悄跟在那两个人身后。
谁知,跟了一小段路后,他怎么也跟不上那两个人了。因为无论他往哪边走,都走不出去,似乎都是在原地转圈。赵贤又急又有点心慌,他站住脚,眼睁睁地看着那两个人越走越远,直到看不见。
赵贤明白,自己走进高人所布的阵中了。他迅速将刚才那两个人走路的样子在脑中过了一遍。知道自己跟错了一步。他牵着马小心翼翼地退出桃林。现在怎么办?赵贤问自己。是顺着道往前走,还是闯桃林?闯桃林。说不定里面的高人认识田方士。
于是赵贤拉着马再次进入桃林。他思考着走对的那段路的规律,明白了。不能直走,必须曲着走,左边走十步,然后拐向右边走七步,再捌向左边十步,然后右边七步。
照着这个规律,赵贤终于走到了桃林的尽头。他高兴地看到,前面有一座不小的庭院。院中一棵伞状的大山楂树上有个小孩。这个地方是以前没来过的。赵贤骑上马飞奔而去。
到了院门前,赵贤勒住马。树上的小孩背对着他在摘熟透的山楂。他轻轻咳了几声。小孩闻声转过脸。看到小孩的脸,赵贤惊得差点从马上摔下来。这小孩是谁?怎么跟我们秦王长得这么像?
“你是谁?到我家来干吗?”树上的小孩问。
赵贤道:“我叫赵贤。来找一位朋友。”
小孩道:“你朋友叫什么名字?”
赵贤道:“我朋友叫伊人。”
小孩道:“我媪不在家。”
赵贤闻言,又惊又喜。终于找到了!难怪这小孩这么像我们大王,原来他是我们大王的儿子。他笑问道:“你媪去哪了?”
小孩道:“我不知道。”
赵贤道:“你叫什么名字?几岁了?”
小孩道:“我叫田中,三岁了。”
“田中,你在跟谁说话?又爬树上去了。快下来。”院中一个苍老,但却非常浑厚的男声传到赵贤的耳中。
是田方士!赵贤赶紧下马。
树上的小孩道:“大父,外面有个人找媪,他说是媪的朋友。”
伊人和田方士确信无疑是住在这里了。赵贤心里一阵狂喜。没等他走到院门前去敲院门,就听得“吱”一声,院门被打开,田方士站在院门口。
赵贤笑道:“田方士好!我终于找到你们了。”
田方士认出赵贤是赢政卫队中的一个。便道:“你找我们干吗?”
赵贤道:“您老真是贵人多忘事。伊人不是和我们秦王定了亲吗?秦王等不到你们,就派我到齐国来找你们。我在齐国找你们都三年多了。今天终于找到。伊人呢?你们快跟我回秦国去。”
田方士道:“我们不认识你们秦王,请你快离开。”说完他“叭”地关上院门。
又听田方士在里面道:“田中,快跳下来,跟我回屋去。”
赵贤抬起头,看见小田中燕子似地从树上飞下去。
赵贤赶紧敲门道:“田方士,您怎么说不认识我们秦王呢?我和我们秦王在伊人酒肆不知吃过多少次饭,见过你们多少回。也听见您说,您们回齐国为伊人准备嫁妆,等我们秦王举行加冠礼的时候,您们就会回秦国去。”
里面没有一点反应。赵贤赶紧敲门,还是无人回应。怎么办?先去禀告秦王吧。想到此,赵贤飞身上马,向桃林驰去。
二次进桃林时,赵贤已暗暗做了路标。此番顺着路标走,很快便出了桃林。
赵贤日夜兼程,终于回到咸阳。他连家门也没进,就直接去王宫见王队长,然后两人一同去见秦王。
正在书房批阅奏折的秦王听宦官报王队长和赵贤来了,连忙道:“快请他们进来。”
当王队长和风尘仆仆的赵贤踏进书房门的时候,秦王对宦官道:“看座,上茶。”
又对赵贤道:“赵贤,你总算回来了。怎么去了这么久?找到伊人了吗?”
赵贤道:“托大王福,找到了。没找到臣哪敢回来。”
赵贤和王队长在宦官搬来的凳子上坐下后,端起宦官送来的茶,“咕咕咕”地猛喝了几口,才放下茶缸。
秦王一听,喜上眉梢,道:“伊人在哪?她来了吗?”
赵贤道:“伊人在哪暂时还不清楚,但我见到了田方士。”
赵贤这两句话把秦王听得脸色变来变去。他道:“伊人和田方士没在一起吗?”
赵贤道:“从那个小孩的话来说,伊人现在应该没和田方士在一起。”说着,他把他如何进桃林,又如何与小孩交谈,田方士又如何不承认认识自己的经过说了一遍。
最后他道:“那小孩和大王长得一模一样。”
秦王道:“那小孩多大?”
赵贤道:“他说他三岁。他从那么高的山楂树上跳下来就跟小燕子飞到地上似的,真没见过。他长得像大王,但说话的声音、神态像伊人。”
秦王对王队长道:“立即派一队人扮作商队去琅琊田方士家,务必将田方士、伊人、田中全部带回来。”
王队长道:“遵令。”
秦王又对赵贤道:“你刚回来,本该让你歇几天,但只有你认识田方士家,所以,还得辛苦你再跑一趟。”
赵贤道:“遵令。”说完,赵贤与王队长立即起身,向书房外走去。
当时,赵高正站在书房外当值,屋内君臣三人的对话他听得一清二楚。越听,他越着急,当听到秦王让王队长带一队人马去把田方士、伊人、田中全部带到咸阳来的时候,他恨不得立刻飞到琅琊去通知师傅。可是他正在当值,走不开。好容易熬到下班,他立即向总管请病假,说要回家治疗。总管允准后,赵高立即动身去琅琊。
赵高赶在王队长到达之前到了琅琊田宅。田方士见只有赵高一人回来,便问道:“伊人呢?她怎么没和你一起回来?”
赵高道:“我没找到伊人。”
田方士道:“她没去找赢政?”
赵高道:“没有。”
田方士急道:“那她去哪了?”
赵高道:“或许是她看见我在咸阳宫就没好意思去找赢政。伊人的事先不急,我会慢慢找。现在要紧的是,赢政知道师傅住在这里,已经派人来找你们。他们马上就到这里了。师傅快想想怎么办。”
田方士道:“自那天赵贤找到这里,我就猜到会有这一天。这些天,我们一直在做离开这里的准备。只是还没决定去哪。”
赵高道:“要不暂时去师叔那里躲避一下。”
徐福道:“师叔那里容不下我们这么多人。再说嬴政终究会找到那里去。”
田方士道:“我倒有个一劳永逸的去处,不知你们愿不愿意跟我去。”
徐福道:“哪里?”
田方士道:“海外。”
赵高、徐福道:“海外?”
田方士道:“我年轻时曾随我师父去过海外,那是一座很大的岛。岛上的物产跟我们这里差不多,但那里的人跟我们稍微不同。”
徐福道:“怎么不同?”
田方士道:“主要是语言不同,而且他们比我们矮很多,什么都比我们落后。我们去那里,赢政永远别想找到我们。”
赵高道:“那就去那里。”
田方士道:“可是我们没有大船。出海也比较危险。万一遇到大风浪,船可能会被掀翻。”
赵高道:“赢政的人马上就到了。先离开这里再说。”
徐福道:“我们先去海边,一来暂避,二来筹资买船。”
赵高道:“对。等赢政的人找到海边,我们早就买到船出海了。师傅,快出发。”
于是田宅师徒将重要物品带上,分乘两辆马车离开大山楂树下的田宅,向齐国东部的海边驶去。
他们走了不到半天,赵贤和王队长的人马就到了。站在空无一人的田宅,赵贤、王队长一脸无奈。
赵贤道:“田方士为什么要躲我们?”
王队长道:“我哪知道。”
赵贤道:“现在怎么办?”
王队长道:“先回去禀报秦王。”
赵贤道:“所有人都撤走吗?”
王队长道:“对。看这情形,他们是不会再回这里了。”
王队长让所有人先在屋中休息一会儿,填饱肚子后,再撤出田宅,回秦国。
赵高将师傅及众师兄弟送到海边后,向田方士道:“师傅,我回秦国去了。”
田方士道:“你还回秦国干吗?”
赵高道:“找到伊人我就和伊人一起去找你们。”
田方士道:“你去哪找我们?”
赵高道:“海外就那几座山,大不了我们一座座找过去。”
田方士道:“万一你找不到伊人呢?”
赵高道:“找到我死为止。”
田方士道:“既如此,田仁,你留下。赢政他们没见过你。你去重开伊人酒肆。说不定伊人见酒肆重新开张,会去伊人酒肆吃饭。只要她去酒肆,你就想办法留住她,然后去找你赵师兄。我们到海外站住脚后,也会送信到伊人酒肆。”
田方士说完,从一个袋中摸出一把钥匙交给田仁。
田仁接过钥匙道:“好。”
田方士道:“如遇秦国人查问,你就说从我手上买的。其余一概不知。你将酒肆改名叫兰池酒肆。”
田仁道:“好。”
赵高道:“师弟,我们走。”
田方士道:“你们不能一起走,要装互不相识。”
赵高道:“那我先行一步。师傅保重!众师兄弟保重!师傅和田中就拜托各位师兄弟照顾了。”
赵高说完,向田方士鞠了个躬,向众人拱了拱手,然后转身离开。
田仁找出自己的行李后,也向田方士和众师兄弟告辞。
目送赵高、田仁离开后,田方士领着众人住进一家客栈。几天后,徐福租到一艘大船。众人将行李和大量的食物、淡水搬上船。
田方士与船主交谈后,大船向齐国西北方的一个大岛驶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