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代言情

千年女儿泪

第27章:风云激变 血溅山河

千年女儿泪 天狼轩主.QD 3049 2025-05-14 06:34:49

  晓雾锁金銮

  卯时初刻,垂拱殿铜钟悠扬地鸣响九下,浑厚的钟声在晨雾弥漫的汴京上空回荡,仿佛在唤醒这座沉睡的都城,又似在为即将到来的朝堂纷争敲响前奏。赵佶身着龙袍,神色凝重地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缓缓扫过丹墀下的群臣。

  蔡京身着紫宸袍,袍上绣着的仙鹤栩栩如生,与殿内屏风上的瑞鹤相映成趣。他微微眯着双眼,手中的象牙笏板下意识地轻敲掌心,那是他在思索对策时的习惯动作,而这看似不经意的举动,却仿佛隐藏着无尽的权谋算计。童贯身披铠甲,铠甲下的中衣已磨破袖口,征战的疲惫与沧桑尽显于面容。他紧握着拳头,心中既有对战场局势的忧虑,又有对朝堂争斗的警惕。李邦彦则穿着崭新的朝服,那“靖康缂丝”的暗纹在晨光中刺目耀眼,他眼神闪烁,试图在这场风云变幻中寻得自己的立足之地。

  “诸位爱卿,”赵佶缓缓举起手中的杭州军报,黄绢上的朱砂字迹如血般刺目,“方腊断我漕运,便是断汴京粮草。此贼不除,大宋危矣!”他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蔡京微微抬头,眼中闪过一丝精芒,声如蜜刃般说道:“陛下,早该重用西军,何至让贼军坐大?”他表面上是在指责对西军的使用不当,实则是在隐晦地暗示童贯之前平叛不力。

  童贯心中一怒,盯着蔡京鬓角那用方腊治下徽墨匠人的松烟墨所制的金步摇,恨意暗涌。他向前踏出一步,大声说道:“蔡相此言差矣!方腊贼军狡诈多端,占据江南地利,又蛊惑民心,岂是轻易可平?且如今辽国犯境,北方战事吃紧,西军本就分身乏术!”

  就在两人争执不下时,殿外突然传来一阵骚动。浑身血污的斥候被士兵们匆忙拖入殿内,斥候怀中紧紧抱着半幅狼首军旗,气息微弱地禀报道:“辽军破涿州,守将首级悬城!萧大王……萧大王在雁门关力战,身中十七刀!”

  赵佶听闻,手中的玉镇纸“哐当”一声落地,迸出的火星映得玉玺穗子通红。他的脑海中瞬间浮现出萧峰送来的契丹骏马,马具上绣着的“两国休兵”四字,此刻却已成绝响。他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对辽国背信弃义的愤怒,又有对萧峰命运的复杂情感。萧峰曾是他试图笼络的对象,却不想如今陷入这般境地,而辽国的进犯,更让大宋的局势雪上加霜。

  突围之殇两败俱伤

  与此同时,雁门关外的血色残阳如同一团燃烧的火焰,将大地染成一片血红。萧峰骑着黑马,在辽军尸骸间奋力突围。武松挥舞着哨棒,左冲右突,左臂上的刀伤血流不止,殷红的鲜血滴落在山石上,与远处杭州城方向隐隐的火光遥相呼应,仿佛是命运在这乱世中勾勒出的一抹残酷色彩。

  中原武林高手与辽国接应的骑士混战在一起,喊杀声、惨叫声交织回荡。中原武林人士怀着对辽国入侵的愤怒,以及对萧峰“背叛”的误解,拼尽全力与辽国高手厮杀。而辽国骑士则为了完成接应萧峰的任务,也毫不退缩,双方展开了一场惨烈的殊死搏斗。

  萧峰心急如焚,他一边挥舞着手中的断刀,奋力抵挡着四面八方涌来的攻击,一边朝着武松的方向靠近。他深知,此刻唯有与武松等人会合,才有突围的希望。然而,敌人如潮水般涌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让他举步维艰。

  “萧大哥,这边!”武松大声呼喊着,手中哨棒舞得虎虎生风,将靠近萧峰的敌人一一击退。他的身上也多处受伤,但眼神中却透着坚定与决然。

  萧峰闻声,猛地发力,一招降龙十八掌拍出,掌风凌厉,瞬间逼退了身前的几名辽国骑士。他趁机催马向前,与武松等人会合。

  “萧大哥,不能再恋战了,我们先突围出去!”武松焦急地说道。

  萧峰点了点头,众人在混乱中朝着雁门客栈的方向杀去。一路上,鲜血飞溅,尸体横陈,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终于,在众人的拼死奋战下,他们突出了重围。然而,放眼望去,战场上已是一片狼藉。中原武林高手死伤众多,那些曾经在江湖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此刻横七竖八地倒在血泊之中,他们的兵器散落一旁,仿佛在诉说着这场战斗的惨烈。辽国接应的骑士也所剩无几,原本整齐的队伍变得七零八落,破碎的旗帜在风中无力地飘荡。

  萧峰望着这片血腥的战场,心中满是悲痛与无奈。他深知,这场误会引发的冲突,让中原武林与辽国之间的仇恨更加根深蒂固,而自己夹在中间,处境愈发艰难。他想要阻止辽国的侵略,化解两国之间的矛盾,可如今看来,这条路愈发漫长而艰难。

  武松拍了拍萧峰的肩膀,安慰道:“萧大哥,先别难过,当务之急是想办法解决眼前的困境。”

  萧峰微微点头,深吸一口气,说道:“武兄弟,此次多亏了你和各位兄弟出手相助。只是如今辽国与中原局势紧张,我定要想办法阻止这场战争,还百姓一个太平。”

  众人望着萧峰坚定的眼神,心中明白,前方的道路充满了荆棘与挑战,但他们愿意与萧峰一同前行,为了心中的正义与和平。

  此时,天色渐暗,夜幕如同一块巨大的黑布,缓缓笼罩了这片充满伤痛的大地。萧峰等人骑上快马,消失在夜色之中,而这场惨烈的战斗,却成为了中原与辽国关系的一个转折点,让本就复杂的局势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朝堂暗流危机四伏

  回到汴京朝堂,气氛愈发凝重压抑。赵佶望着殿内群臣,心中思绪万千。辽国的进犯和方腊的起义,让大宋陷入了内忧外患的绝境。他深知,此时必须做出果断的决策,否则大宋江山将岌岌可危。

  “陛下,如今辽国与方腊皆为心腹大患,当务之急,是尽快调兵遣将,平息战乱。”一位大臣上前奏道。

  赵佶微微点头,沉思片刻后说道:“传朕旨意,种师道为河北宣抚使,领十万西军北上,抵御辽军;童贯增调广南水军,务必三日内疏通漕运,解杭州之围。”

  然而,朝堂之上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这一决策。蔡京心中暗自思忖,种师道手握重兵,若其在北方立下战功,势力必将壮大,对自己在朝中的地位构成威胁。而童贯增调广南水军,也可能会趁机扩充自己的势力。

  “陛下,种师道虽为良将,但西军乃我朝精锐,尽数调往北方,南方方腊之乱恐难以平定。且童贯将军在江南战事胶着,此时增调水军,是否会分散兵力,影响战局?”蔡京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反对意见。

  童贯一听,心中恼怒,反驳道:“蔡相难道不知辽国之患甚于方腊?若不先击退辽军,北方门户大开,我大宋腹地将遭受战火涂炭!至于江南战事,我自有分寸,增调水军定能早日破敌!”

  朝堂上,大臣们分成两派,各执一词,争论不休。赵佶坐在龙椅上,听着群臣的争论,心中愈发烦躁。他深知,无论是应对辽国还是方腊,都需要谨慎权衡,任何一个决策失误,都可能让大宋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赵佶揉了揉太阳穴,试图让自己纷乱的思绪平静下来。他明白,此刻的大宋就像一艘在暴风雨中航行的巨轮,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整艘船的生死存亡。他必须在这错综复杂的局势中,找到一条能够带领大宋走出困境的道路。

  沉默片刻后,赵佶缓缓说道:“诸位爱卿,如今局势危急,内有方腊之乱,外有辽国犯境,我大宋已到生死存亡之际。无论应对何方,都不可有失。种师道将军素有威名,西军调往北方抵御辽军,实乃形势所需。而童贯将军在江南的战事,也不可懈怠。增调广南水军,需谨慎行事,务必确保能解杭州之围,疏通漕运。”

  众大臣听了赵佶的话,纷纷低头沉思。他们知道,皇帝已经做出了决定,此刻再多的争论也无济于事,当务之急是如何执行这些决策,挽救大宋于水火之中。

  “陛下圣明!”群臣齐声说道。

  赵佶看着群臣,心中却并没有感到轻松。他知道,这仅仅是开始,未来的路还充满了未知和挑战。辽国的铁骑在北方肆虐,方腊的起义军在江南割据,大宋的江山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而朝堂之上,各方势力的明争暗斗,也让他感到心力交瘁。

  “退朝吧。”赵佶挥了挥手,疲惫地说道。

  群臣缓缓退出大殿,只留下赵佶独自坐在龙椅上,望着空荡荡的大殿,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在心中默默祈祷,希望这些决策能够让大宋转危为安,然而,他也清楚地知道,前方的道路依然漫长而艰辛,一场更为严峻的考验正等待着他和整个大宋王朝。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