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出版社来人
余立国看着隔壁宿舍同学出去的背影,有点小窃喜,如果他没有投稿,他也拿不到特刊,这时候估计也会跟他们一样,在外面抢购特刊,然后拿回来看吧,如果抢不到,现在的局面就是他们八个人扎堆看诗刊。
也许,自己不会跟他们一样爱看诗吧,不过眼前这个学习氛围也是挺浓厚的,自己估计也会参与进去也不好说,这个大学生涯得好好努力了,要不然,如此优秀的一批人还不分分钟把自己拉下马。
此时的人民文学出版社,依旧很忙碌,虽然快到中午吃饭的点了,也没人张罗着要去食堂吃饭,总编和主编也做好了今天做辅助后勤工作的准备,主编已经去过食堂,让食堂把饭菜送来办公室。
这两人看着忙碌的场景,自己两人反倒是成了闲人,不过很快,总编办公室来了电话,是其他友邻单位打来的电话,说是要采访下这一期特刊上的几位作者,其他的都已经联系上了,就差而立这一位作者不知道联系方式,对方的总编只好打电话过来询问。
而人民文学的总编告诉对方,自己也没有具体的联络方式,也是只知道京大中文系这一点,并且表示不是自己推脱,是真的没有任何信息,该作者是自己投稿过来的,如果可以的话,让对方来自己这边,和自己一起过去京大找。
中午,总编刚刚吃完饭,那边的总编也到场了,然后两位总编先生联袂出发去京大寻人去了,留下主编辅助编辑部的人做好后勤。
到了京大,两人直接去了中文系系主任办公室,系主任是两位主编的老熟人了,而此时的系主任也正在欣赏那一份诗刊,这是他之前看到下面办公室的老师看着津津有味,借过来看的,他自己也找人去买了,不过是没买到。
“老朱,我们俩来了,现在忙吗?”系主任姓朱,看到眼前这两人眼前一亮,站起来看着人民文学的总编也不说话,就是一摊手。
“就知道你老朱会这样,都给你准备好了,来,给,这可以我刚去工厂提的货,就这十本,多了没有。”
“十本也还行,来我这什么事?”
另外一个总编之前还觉得人民文学的总编有些多此一举,来之前何必跑一趟印刷厂,现在发现这完全有必要,看来自己堆老朱还是欠了解啊。
“老朱,你看到你们京大中文系的名了吧,我们俩此行的目的就是为了找这个而立。”
人民文学的总编姓刘,另外一个总编姓张。(扑街作者是个取名废,目前也就想到给三位取了个姓。)
老刘指了指老张,说道:“老张想找而立做个采访,不光而立,这期特刊上面的人都采访,你也不用怕你们中文系的人一枝独秀不合适什么的,我呢,是来见见我们特刊的作者之一,你是不知道,要是没有他,就没有我们这期特刊。”
“怎么回事?来,详细说说。”边上张总编率先出声了,这个联系不上的作者莫非比之前联系上的那些还大牌?
刘总编详细给眼前的这两位讲述了整个经过,从编辑李行发现诗稿到送到主编那审核,再到后来的特刊决定,脸上一副你们快夸夸我的表情。
不过边上两人并没有理会他的意思,一个四五十岁的老孩子,居然还想要表扬。
“不瞒你们说,我们中文系之前也在小范围内找了这个而立,底下的老师们首先自查的,老师们里面没有一个用过这个笔名的,而且近期没有投稿到人民文学去的。
所以呢,这个而立应该是我们中文系在读的学生,我们底下的老师又排查了三十岁上下的学生,也没有找到。
所以后来,我们就确定,这个名字应该是学生随便取的,跟年龄应该是没有关系的,这样一来,范围就大了。”
“意思就是,你们现在也还没有查到。”
“可以这么说吧,不过有个老师提出来一种办法,可以通过邮局方面来查,毕竟你们人民文学应该有汇款给作者的吧?”
刘总编一拍边上老张的大腿,说了一句:“诶,我怎么没想到!”
“你没想到,归你没想到呗,拍我大腿干啥?”
“我一直以为拍的我自己大腿,还想说,怎么没感觉呢,哈哈哈,对不住了,老张,你不会介意吧?”刘总编嘴上这么说,眼里则透露出一丝狡黠的目光。
“你说我介不介意?我也不多要,就一顿饭,也不用请别人,就我们三个,老朱,你觉得呢?”
“我觉得挺好,正好这特刊卖的这么火,就当我们两个老朋友为老刘你庆功!”
“那就这么定了,老朱?”老张说道。
“定了呗,我们俩就客随主便了。”朱主任回答道。
“什么就定了,我答应了吗我?”老刘开口,自己就手欠,拍了一下大腿,一顿饭就这么出去了。
“老刘,别当我不知道,你们人民文学因为这个特刊发了一笔奖金,别说没你总编大人的份?”
“好吧好吧,我请了,等晚上的吧,现在要先找到而立,要找不到而立,那顿饭就免谈了。”他心里又期待见到而立,现在又有点不想这么快见到而立了。
而我们的而立同学,在中午饭后和同学们一起去了教室上课,课堂上,老师讲课内容居然还是关于诗歌特刊的。
京大中文系派出去的老师在邮局找到了正在休息的邮递员,就是负责京大附近一片邮件派送的那一位。
然后老师和邮递员之间就关于而立这人的容貌特征进行了一番友好交流。
结果就得到了如下描述,20岁左右一男的,瘦瘦,高高的,长得怪帅的。
老师一想,中文系这样的学生貌似挺大的,然后没办法了,只能带着邮政小哥去了中文系,挨个儿教室找人,20来岁,先从新入学的新生中找起吧,希望这次能成功,这个老师也挺想知道而立是谁,至少这几天,而立是中文系之光。
也得亏是上课时间,要不然把人凑齐基本不可能的了。
此时,余立国正被老师点名,要求他说明一下作者在写《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的心境。
余立国很想说,老师,我当时没有什么心境啊,就跟平时一样一样的,但这时候明显不能这么说啊。
余立国发现自己也是碰到了后世那些文章作者在写考卷中自己文章阅读理解的题目:写出文章作者当时写文章时的心情。
这个时候,余立国只能是硬着头皮瞎讲了一番,不过没想到,讲台上的老师居然是微微点了点头,表示赞同余立国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