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短篇

卜易人生,不负青春

第五章 民间越剧

卜易人生,不负青春 溢律 3244 2022-05-27 16:40:23

  九十年代的时候,农村里的娱乐活动不是很多,所以对于大型的娱乐活动,大家参与的热情都很高。

  其中,每年一次的越剧团到访演出,就是让所有人都兴奋异常的活动之一。

  那是走南闯北的民间越剧团,他们借着一辆大卡车将舞台、乐器、服装、道具等一应事物全部装载,然后按照前辈传下来的既定路线,在全国各地走访演出,演出的经费会由当地的村委负责支付。

  卜易所在的小镇,因为渔业发达、工业繁荣,而受到这些民间越剧团的欢迎。

  他们中的各个团队,每年都会光顾小镇上的各个地方进行演出,其中一个固定的场所,就是外婆家不远的一个庙宇前的广场。

  那应该是一个道教的庙宇,当地人都叫它“杨府庙”,卜易到现在都不清楚里面供奉的是何方神圣,只知道当年的香火还算旺盛,到了后来就渐渐没有了人来上香。

  因为越剧演出的舞台,需要的场地比较大,所以杨府庙前的广场,就成了他们理想的所在。

  每当大卡车载着一众人员来到杨府庙前,时间一般都会是每年的暑假,卜易这些小孩子们,就会早早地飞奔而来,观看舞台的搭设,以及享用随着越剧团而来的各路小吃摊主制作的小吃。

  小吃摊主们的嗅觉非常灵敏,一般他们到来的时间,跟越剧团都是前后脚,再晚也不会晚于第一次的正式演出,因为来晚了,可能就没有多余的摊位了。

  小孩子们对于越剧其实根本不会欣赏,只是听着台上热闹的鼓声、琴声、越剧声,天生好热闹的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地快乐起来,加之种类繁多的各种小吃,摆满了舞台周边任其挑选,此中之乐就足以满足孩子们的要求。

  当广场周边的男人们帮着剧团搭建舞台时,那些女越剧演员们,就会开始按照传统去借宿的主人家碰头了。

  民间越剧团一般收入都比较微薄,所以不会选择旅馆、酒店去住宿,而是跟演出地点附近的居民家达成友好的协议,在演出期间借住在居民家。

  外婆家就是他们的落脚点之一。

  越剧演员虽然不是匠人,但是他们能够吟唱越剧,这是普通大众所不能做的事情,所以,她们也得到了老百姓的尊重。

  当越剧团到来的时候,外婆会将整个二楼空置出来,再铺上几张简易的木板床,收拾干净给演员们居住。

  卜易有幸在这种便利下,看到了不化妆的越剧演员,感受到了台上台下的不同,但是他并没有记住哪一张脸。

  越剧团的组成人员,大致分为三类:唱主角的女演员、配角演员、乐器演奏师,总人数在二三十。

  每当舞台搭好的时候,村里的干部就开始全村范围内募捐了,有钱的人家几百上千,没钱的人家几十一百或者五块十块,任意的数字都是被允许的。

  因为费用大头,其实最终是村里的各个工厂出,如果演出费用在募资后仍旧不够,村干部们也会让这些工厂和村里的大户把余额补足。

  所以,对于普通人家来说,这种越剧团的演出,完全就是有钱人家给大家发福利的一种形式,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越剧团的表演一般每天两场,分中午场和晚上场,中午场的人少,晚上场的人多。

  每天早上,团里都会把今天将要表演的曲目,写在一块小黑板上进行展示,整个表演会持续五到七天。

  演出结束后,舞台会被剧团拆走,重新搬上卡车,驶往下一个目的地。

  越剧团的晚上场,在那个年代,绝对可以算得上是人山人海,一张张长条凳,摆满舞台的前方空地上,每张凳子上可以坐三个人,闲在家中无事的老人们,会早早地来到广场占座,有的甚至听完下午场后根本不回家,随便吃点什么后,就一直等到晚上场的开始。

  江南地区,几乎每一个人都多多少少会哼上几句越剧,可见这种艺术形式,在这里是多么地受欢迎。

  观众们喜欢看到化妆后的演员,她们穿着五彩缤纷的越剧演出服,化着非常浓厚艳丽的妆容,唱着浙北地区古代方言发音的越剧,将观众们带入到一个个剧目中。

  卜易知道的剧目就有五女拜寿、梁祝、天仙配等等,老人们可能不会说,甚至不会听普通话,但是他们几乎都听得懂越剧。

  反倒是小孩子们不知道台上在唱着什么,只看到华丽装束的演员在台上对唱、舞蹈,他们等待的不是某一个曲目的高潮,而是演出中间会有的抛糖。

  台上的演员们会在适当时候,将演出所用的道具——糖果和水果,向台下的观众抛掷,每一个抢到抛来东西的人,都会如中大奖一般开心,尤其是小孩子,抢的多与少能够直接决定他在孩子们当中的地位。

  有些胆子大的孩子,会顺着舞台的架子,爬上舞台的边缘,露出半截身子到台上,让演员们能够看到他,然后大方地给他一大把糖果或好几个桃子,引得那些胆小的孩子们一阵羡慕。

  卜易也是抢糖大军中的一员,但是他不敢攀爬到舞台上,只能在台下被动地接抢,这种等着演员抛掷到自己所处位置的方式,往往只能抢到数量极少的几颗糖果。

  不过这已经够吃了,卜易也就不计较许多,他知道这些糖果并不名贵,真正贵重的是这种台上台下的互动,和互动下群情激昂的欢乐感。

  小孩子们的观看行动,一般都持续不了多久,抢完糖果后,他们就三五成群地去小吃摊流连,或者去附近可以玩耍的地方玩了。

  家长们这个时候,一般都在认真地看着演出,巴不得给几块钱让孩子们自己去玩,从而不打扰他们看戏的心情。

  舞台周边的小摊里,最常见也是绝对不会缺少的,就是当地有名的一个小吃“油鼓”,正如全国各地基本都会有自己的特色小吃一样,卜易的这个小城,最出名的小吃就要属这个油鼓。

  油鼓还有另一种称呼叫“泡虾”,但是因为“泡虾”无虾,所以小镇上并不称呼它为“泡虾”,而是一直称之为“油鼓”。

  这是一种将面粉糊裹上猪肉粒和葱后,在滚油里炸制而成的一种小吃食。

  之所以现在慢慢都称呼其为“泡虾”了,是因为城里头的居民们都叫它这个名,而随着城里发展越来越好,人口慢慢从各乡镇流向了城里,城里的各种习惯就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古老的乡镇习俗,各种乡镇的称呼也就慢慢“城市化”,“油鼓”就变成了“泡虾”。

  很小的时候,卜易就开始吃油鼓了。那时候的油鼓价格分五毛和一块两种,配料都是一样的,区别在一块钱的油鼓里,猪肉会多一些。

  卜易会拿着长辈给的五毛一块,到油鼓摊前自行购买。

  摊主们的标配是一辆二轮的手推车,一米左右高,成长方体形状,最上面分成左右两个区域,右边是几口大钢碗,碗里盛着面粉糊、猪肉粒、葱粒三种原料,还会有一口碗专门盛清水。

  左边则是一口大铁锅,锅里烧着热油,锅沿上架着半圆形的粗铁丝网,用来盛放炸好的油鼓,之所以用铁丝网,一是方便油鼓外壳上的残油落回锅里,二是让油鼓更容易降温。

  每当接到顾客的订单后,摊主就会拿出他特制的制作铲,那是个铝制的长方形铲,形状跟饭店厨师的大菜刀一样,区别就在菜刀是竖着切,而它是横着用,菜刀的刀柄在上方,它的铲柄在中间。

  面粉糊会用特制的扁平木棍从碗里卷起,然后涂胶水一般均匀涂到铲子上。

  猪肉会先被放到已经涂好的面糊前端,再然后是葱,它会洒在猪肉的上面。

  第三步是用刚才卷面糊的木棍,将铲子后端干净的面糊卷起,完全盖住前端的猪肉和葱,像折纸一般把面糊、猪肉、葱变成一个方盒子形状的白色油鼓。

  最后再由手法纯熟的摊主,用卷面糊的棍子,将油鼓从铲子上刮入锅中进行油炸。

  油鼓从被刮起到丢入锅中的过程中,面糊的黏性会将油鼓挂在棍子上,这对于面糊的粘稠度要求很高,黏性太强不易掉落,太弱了又不便粘挂。

  经过一两分钟的炸制,油鼓的外壳就变成了金黄色,那代表它内部的猪肉已经熟透。

  摊主会用漏网勺将炸好的油鼓捞起,放入铁丝网中去油降温。

  这种时候,心急的客人,会直接拿一两张裁剪好的粗纸片,将油鼓夹起带走或者直接食用,耐心的客人,则会等上一会儿再用纸片夹走。

  纸片其实就是隔热和隔油的工具,并不是油鼓的包装盒,即便不用纸片,光用手指也照样可以拿走已经凉过的泡虾,经过炸制的泡虾外壳是酥脆的,有一定的硬度,在被吃咬的过程中不会碎裂。

  油鼓的味道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咸鲜,猪肉粒是用各种调味料腌制过的,混合着葱香和炸制的油香,一口咬下,爽脆的泡虾外壳内,是棉柔的内壳,饱含着软嫩鲜美的熟肉,既有嚼劲又有汁水,不仅美味又能果腹,是小城人民的一大美食创造。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油鼓慢慢发展出了更多的原料,海虾仁、火腿肠、泡菜、腊肠等等原料,都可以被裹入油鼓中进行炸制。

  卜易只喜欢在原有的猪肉和葱上的基础上,在油鼓中加点泡菜,这样可以增加油鼓的酸味,其他的原料,他一直不怎么加,他一直是一个怀旧的人。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