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库房报到
林秋禾到库房报到的那天,怀里揣着从家里带的半袋炒瓜子,手上还拎着个搪瓷缸。
缸里是母亲前晚泡好的茉莉花茶,用纱布仔细滤过,只留清润的茶汤。
李师傅正趴在桌上核对上月的棉纱台账,见她进来,头也没抬:“先把货架上的坯布按颜色分好,红的归红,白的归白,别弄混了。”
林秋禾应了声“哎”,放下东西就挽起袖子干活。
坯布卷不算沉,但叠得高,她得踩着小板凳往上放,胳膊举得发酸,额角很快沁出细汗。
她故意放慢动作,时不时抬头瞟一眼李师傅。
看他捏着笔杆皱眉,就知道台账八成出了问题;听他嘴里嘟囔“怎么差两卷”,心里立刻记下来:这处疏漏,将来或许能用得上。
中午歇晌时,林秋禾把搪瓷缸递过去:“李师傅,您喝口茶解解乏,我娘泡的,说茉莉花茶润嗓子。”
又把炒瓜子倒在纸包里推过去,“家里自己炒的,您尝尝。”
李师傅愣了愣,接过茶缸抿了一口,脸上的纹路松了些:“你这姑娘,倒会疼人。”
林秋禾弯着腰笑,手指却悄悄把李师傅摊在桌上的台账边角捋平。
目光飞快扫过上面的数字,把“织布车间领用坯布30卷”“染色车间退回次品5卷”记在心里,这是库房运转的核心脉络,得先摸清。
接下来的日子,林秋禾把“勤恳”二字刻在了脸上。
每天提前一刻钟到库房,先把地面扫干净,再把李师傅的茶缸洗好,泡上新鲜的茉莉花茶。
下午快下班时,主动把当天的入库单按车间分类理好,用不同颜色的麻绳捆扎——红色系给织布车间,蓝色系给染色车间,一目了然。
有次织布车间的张姐来领棉纱,找了半天没找到自己要的型号。
林秋禾立刻放下手里的活,从最里面的货架上抱出一卷。
“张姐,您要的21支棉纱,我昨天整理时放这边了,怕受潮。”
张姐惊喜地接过:“你这记性真好!比我家丫头还细心。”
林秋禾嘴上说着“应该的”,心里却有自己的算盘。
她知道,库房虽小,却是全厂物料的“中枢”。
哪个车间用料急、哪个部门常领次品、哪个领导喜欢在月底突击盘点,这些信息都藏在日常的领用记录里。
她偷偷准备了个小本子,每天下班后就把当天的出入库数据记下来,还在旁边标注。
“王科长每月25号必来查账”“染色车间周主任爱领额外的白布,说是‘备用’”。
这些细节,眼下看似没用,等她摸透了库房的运转规律,迟早能派上用场。
干活时,林秋禾从不多嘴,却把耳朵竖得老高。
听李师傅跟隔壁库房的老王聊天,说“月底盘点要是出错,得扣半个月奖金”。
她就提前三天把所有物料的库存数核对一遍,用铅笔在货架标签上轻轻标上实际数量。
听来领线轴的小刘说“统计组最近在找懂台账的人”。
她立刻问:“统计组是做啥的呀?是不是要天天算账?”
小刘笑她:“你还想往机关去?先把库房的活干明白吧。”
林秋禾也跟着笑,心里却记下了“统计组”这三个字——那可比在库房搬布轻松多了。
有天傍晚,王科长来库房拿季度报表,林秋禾正在整理刚到的线轴。
她故意把线轴盒往旁边挪了挪,露出桌角压着的“库存核对表”。
表上用红笔标出了上月差的两卷棉纱去向:“织布车间应急领用,未及时补单,已催办”。
王科长果然注意到了,拿起表看了两眼:“这是你整理的?”
林秋禾连忙点头:“我看李师傅总为这事犯愁,就试着查了查,不知道对不对。”
王科长点点头,语气里多了几分认可:“不错,细心。以后有不清楚的,你也帮着盯盯。”
等王科长走后,李师傅拍了拍她的肩膀:“你这丫头,脑子灵光。”
林秋禾低下头,指尖轻轻摩挲着账本边缘,心里却在盘算:现在还不是摸鱼的时候,得先把库房的脉络摸透,把李师傅和王科长的好感攒够。
等将来站稳了脚,就算偶尔偷个懒,也没人会说什么。
她抬头看向窗外,夕阳正落在远处的织布车间屋顶,金灿灿的——就像她眼里的日子,只要一步一步走稳,总会越来越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