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岛博物馆的成功开幕,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石子,涟漪不断扩散。回到南城不到一周,庄以初和林方淮就接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越洋电话。
那时他们正在工作室整理下一次旅行的资料,电话铃声在安静的午后显得格外突兀。林方淮接起电话,听了几句后表情变得惊讶,随即按下了免提键。
“您好,我们是日内瓦‘科学与艺术创新峰会’的组委会。”电话那头是一个说着流利英语的女声,“我们关注到你们在星岛博物馆的展览,对‘守望者’装置印象深刻。诚挚邀请你们参加下个月在日内瓦举办的峰会,并展示你们的作品。”
庄以初惊讶地与林方淮对视一眼。日内瓦的创新峰会是全球科学与艺术交叉领域的顶级盛会,受邀者多是业界知名的专家学者。
“感谢您的邀请,”林方淮稳住心神,用流利的英语回答,“但我们还只是学生,恐怕...”
“创新不分资历,”对方温和地打断他,“峰会今年特别设立了‘新生代创新者’单元,旨在发掘像你们这样的年轻力量。组委会愿意承担所有的差旅和布展费用。”
这个邀请太过突然,他们需要时间考虑。挂断电话后,工作室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日内瓦...”庄以初轻声重复着这个地名,感觉有些不真实。
林方淮已经打开了峰会的官方网站:“这是真的。看,今年确实新增了这个单元。”
屏幕上展示着往届峰会的盛况: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艺术家、工程师和设计师齐聚一堂,展示着那些突破学科界限的创新作品。
“我们应该去。”庄以初突然坚定地说。
林方淮有些犹豫:“但下个月正好是期末考试周,而且我们还没有护照。”
“护照可以加急办理。”庄以初走到他面前,眼神闪亮,“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方淮。我们可以让世界看到中国年轻人的创新力量。”
在她的感染下,林方淮也逐渐燃起了斗志。他们立即开始行动:向学校申请特殊情况下的考试安排,联系出入境管理部门办理加急护照,同时准备峰会的展示材料。
消息很快在校园里传开。校领导特意召见了他们,表示将全力支持这次国际交流,并安排教务处为他们单独组织考试。
“你们是南大的骄傲,”校长握着他们的手说,“让世界看到中国年轻学子的创新精神。”
陈奶奶得知消息后,从星岛寄来了一封装着灯塔照片的信:“灯塔的光芒能照到多远,取决于守望者的胸怀。去吧,孩子们,去看看更广阔的世界。”
家人的支持更是让他们感动。沈静云亲自帮他们准备行程,林教授悄悄在他们行李中放了一本多国语言的科学术语手册。庄以初的父母则送来了一台新的数码相机:“多拍些照片,让我们也看看外面的世界。”
在各方的帮助下,护照和签证出乎意料地顺利办妥。期末考试也在出发前一周全部完成。现在,摆在他们面前的最后一个挑战,是如何将“守望者”装置安全运往日内瓦,并在峰会现场完美呈现。
“原装置太大,运输不便,”林方淮在研究物流方案后得出结论,“我们需要制作一个缩小但功能完整的版本。”
时间只剩下十天。他们开始了几乎是昼夜不休的工作。
工作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庄以初重新设计装置的结构,在保持核心概念的同时缩小体积;林方淮则负责微型化所有的电子元件和光学系统。累了就在沙发上小憩片刻,饿了就叫外卖简单解决。
在工作的间隙,他们还要准备英文的展示材料和演讲。庄以初的英语本来就不错,但林方淮在专业术语方面更胜一筹。他们互相帮助,共同练习。
第四天深夜,庄以初在调试灯光系统时遇到了难题。无论怎么调整,微型灯塔发出的光总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或许我们不该完全复制原来的设计。”林方淮放下手中的电路板,走到她身边。
“什么意思?”
“日内瓦湖畔也有灯塔,”林方淮调出照片,“我们可以将星岛灯塔与日内瓦的元素结合,创造一个新的‘国际守望者’。”
这个想法点亮了庄以初的灵感。她立即拿起素描本,开始勾勒新的设计:将星岛灯塔的传统造型与日内瓦的现代感融合,灯光颜色也可以根据展示环境调整。
突破了这个瓶颈后,工作进展迅速。第七天,新版的“守望者”装置初步完成。它比原版小巧许多,但功能更加丰富,还增加了多语言交互系统。
李策展人前来验收时,被这个改良版深深吸引:“这已经超越了原来的作品,是一个全新的创作。”
出发前三天,他们在学校进行了一次预展,邀请老师和同学提供意见。反馈之好超出预期,许多国际生都表示这个作品能够跨越文化障碍,传递共通的情感。
出发前夜,庄以初在整理行李时,发现林方淮悄悄在她箱子里放了一本双语的诗集和一个小型急救包。这个细心的举动让她心头一暖。
与此同时,林方淮也在自己的行李中发现庄以初准备的惊喜:一盒精心挑选的绘画工具,和一本空白的旅行写生本。
第二天清晨,在家人、朋友和师长的送别下,他们踏上了前往日内瓦的旅程。飞机起飞时,庄以初望着窗外渐渐变小的南城,心中百感交集。
“紧张吗?”林方淮轻声问。
庄以初点点头,又摇摇头:“更多的是期待。”
经过十多个小时的飞行,飞机降落在日内瓦国际机场。一出机场,阿尔卑斯山的清新空气和湛蓝的天空就给了他们一个惊喜的见面礼。
峰会组委会派来的接待人员举着牌子在出口等候。那是一位名叫索菲的年轻女士,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
“欢迎来到日内瓦,”她热情地帮他们拿行李,“组委会对你们的作品非常期待。”
前往酒店的路上,索菲介绍了峰会的基本情况。今年有来自三十多个国家的创新者参展,主题是“跨越边界的对话”。
“你们是历届最年轻的参展者,”索菲笑着说,“组委会有很多人都是看了星岛博物馆的报道后,被你们的作品打动的。”
这个信息让他们既惊讶又感动。原来,星岛的光芒真的已经照到了这么远的地方。
酒店坐落在日内瓦湖畔,从房间窗户可以看见著名的湖喷泉和远处的勃朗峰。放下行李后,索菲带他们前往峰会场地——位于湖边的国际会议中心。
会议中心的规模之大超出想象。各个展区都在紧张布展,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创新者们忙碌着,各种语言交织在一起。
他们的展位在“新生代创新者”区域,位置十分理想。隔壁是一位日本团队的全息投影作品,对面是德国学生的机器人艺术装置。
“明天开始布展,后天是开幕式。”索菲交代完日程后离开,“今晚好好休息,倒一下时差。”
回到酒店,虽然身体疲惫,但兴奋的心情让他们毫无睡意。他们沿着日内瓦湖畔散步,夕阳将湖面染成金红色,远处的雪山巍峨壮丽。
“真难想象,一年前的我们,还只是在校园里探索的小项目。”庄以初望着湖中的天鹅,感慨道。
林方淮停下脚步,面向她:“因为我们始终相信,科学与艺术能够创造美好的对话。”
湖风吹拂着他们的衣角,远方的雪山在夕阳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在这个陌生的国度,他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彼此扶持的力量。
第二天清晨,布展工作正式开始。新版“守望者”装置的组装比预想中顺利,但在调试多语言系统时遇到了一些困难。所幸在一位瑞士工程师的帮助下,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下午,峰会主席前来巡视展区。那是一位银发苍苍的老教授,看到“守望者”装置时,他驻足良久。
“这个作品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老教授用带着法语口音的英语说,“我祖父也是一位灯塔看守人。你们抓住了那种守望精神的本质。”
这个评价让他们备受鼓舞。更让他们惊喜的是,老教授邀请他们在开幕式上作为新生代创新者代表发言。
机会来得突然,但他们没有退缩。当晚,他们在酒店房间里反复修改演讲稿,练习发音,直到深夜。
开幕式当天,庄以初穿着特意准备的淡蓝色套装,林方淮则是一身深色西装。站在后台,看着台下坐满的各界精英,庄以初感到自己的手心在出汗。
“还记得我们在星岛的第一夜吗?”林方淮轻声问。
庄以初点点头。
“那时的星空与今天台下这些人的目光一样,都是对我们的期待。”林方淮握住她的手,“我们能做到。”
当主持人念出他们的名字时,庄以初深吸一口气,与林方淮并肩走上舞台。聚光灯下的视野有些模糊,但她能感受到林方淮在身边传递过来的力量。
“科学与艺术,如同日内瓦湖与阿尔卑斯山,看似不同,实则共生。”林方淮用流利的英语开场。
庄以初接续道:“在我们的文化中,灯塔不仅是航行的指引,更是文明的守望。今天,我们想要守望的,是人类创新精神的未来。”
他们的演讲赢得了热烈的掌声。下台后,多位与会者前来交流,表达对“守望者”装置的赞赏。
展出的三天里,他们的展位始终人流不断。最让他们感动的是一位坐着轮椅的老奶奶,在装置前停留了整整一个小时。
“我年轻时也是天文学家,”老奶奶告诉他们,“后来因病放弃了。但你们的作品让我想起了那些观星的夜晚。谢谢你们守护了这份美好。”
这一刻,庄以初和林方淮深深感受到了自己工作的意义。创新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情感的连接,记忆的延续。
峰会闭幕那天,组委会宣布“守望者”装置荣获“最具潜力创新奖”。捧着奖杯,望着台下欢呼的人群,他们知道,这不仅是荣誉,更是责任。
回国的飞机上,庄以初在旅行写生本上画下了日内瓦湖与星岛灯塔的融合图景。两种不同的守望,在纸上达成了和谐。
“下一站,去哪里?”她轻声问。
林方淮望着窗外的云海,微笑道:“无论去哪里,重要的是我们始终在探索,在创造,在守望。”
飞机穿过云层,向着东方飞去。而在他们身后,星岛灯塔的光芒、日内瓦湖的波光,以及无数个尚未见过的星空,都在等待着他们去发现,去记录,去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