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内瓦返程的航班穿过云层,机舱内灯光已经调暗,大部分乘客陷入沉睡。庄以初却毫无睡意,她轻轻翻开旅行写生本,借着阅读灯微弱的光芒,描摹着窗外夜空的轮廓。
林方淮在她身旁安静地睡着,呼吸平稳。他的眼镜被小心地折好放在前方座椅口袋里,脸上带着难得的放松神情。庄以初注意到他手中还握着那个日内瓦峰会颁发的奖杯——一个精致的玻璃立方体,内部雕刻着交错的几何图案,象征着科学与艺术的融合。
十二个小时的航程已过大半,她的思绪却仍停留在日内瓦的会场上。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创新者,那些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的交流,那些对他们作品的真诚赞赏...这一切都像一场美好的梦。
“还没睡?”低沉的声音突然响起,林方淮不知何时已经醒来,正温和地看着她。
庄以初合上写生本,轻声道:“在想峰会上的事。那位日本艺术家的全息投影,还有那位肯尼亚工程师用废弃物制作乐器的创意...”
“他们都向我们发出了邀请。”林方淮调整了座椅角度,声音里带着刚醒来的沙哑,“明年东京的媒体艺术展,内罗比的创新工坊...世界比我们想象的要广阔。”
机舱的显示屏上,航班信息显示他们正在中亚上空飞行,距离抵达南城还有四个小时。小小的飞机图标在墨蓝色的地图上缓缓移动,如同茫茫宇宙中的一叶扁舟。
“记得我们第一次去星岛时,陈奶奶说过的话吗?”庄以初望向舷窗外无边的黑暗,“灯塔的光芒能照到多远,取决于守望者的胸怀。”
林方淮顺着她的目光看向窗外,忽然指向远方:“看那边。”
在地平线的尽头,一抹极淡的绿光正在夜空中摇曳,如同轻柔的纱幔在黑暗中飘舞。
“极光...”庄以初屏住呼吸,尽管知道在中纬度地区看到的极光远不如极地那般绚烂,但这意外的邂逅依然让她心生感动。
那抹绿光持续了约莫十分钟,渐渐消散在夜色中。但它带来的震撼却久久不散。
“像是在为我们护航。”林方淮轻声道。
就在这时,飞机轻轻颠簸了一下,机长广播随之响起,提醒乘客系好安全带,他们正在经过一个不稳定的气流区。
庄以初下意识地抓紧了扶手。林方淮的手轻轻覆上她的手背,温暖的触感传递着无声的安慰。
“回国后,首先要向学校汇报这次参展的情况。”林方淮转移话题,试图缓解她的紧张,“校长希望我们做一个分享会。”
“还有星岛博物馆的季度展览需要筹备,”庄以初接话道,注意力果然被分散了,“陈奶奶说很多游客专门为‘守望者’装置而来。”
他们轻声讨论着接下来的计划,飞机逐渐恢复了平稳。空乘开始为乘客发放早餐,机舱里渐渐有了动静。
当第一缕晨光从东方漫入舷窗时,庄以初正在本子上勾勒一个新的构思——将极光的动态与灯塔的稳定结合在一起的艺术装置。
“这个想法很好,”林方淮看着她笔下的线条,“我们可以研究一下极光的科学原理,将其转化为可视化的数据艺术。”
这就是他们最舒适的相处模式:一个提出感性的创意,一个提供理性的支撑,最后在碰撞中产生全新的可能。
早餐后,林方淮打开笔记本电脑,开始整理峰会期间收集的资料和名片。庄以初则继续完善她的草图,不时与他交换意见。
“那位瑞士工程师给的资料你放在哪里了?”林方淮问道,目光仍在屏幕上。
庄以初从自己的背包侧袋里取出一个U盘:“在这里。我还扫描了所有纸质材料,备份在云端了。”
他们的默契已经不需要太多言语。十多个小时的飞行中,他们时而各自工作,时而低声交流,时间在创造性的氛围中悄然流逝。
当飞机开始下降,熟悉的南城海岸线出现在视野中时,一种奇异的感受涌上庄以初的心头——既是归家的安心,又是新征程开始的忐忑。
“紧张吗?”林方淮仿佛能读懂她的心思,“带着国际奖项回来,很多人会对我们有更高的期待。”
庄以初点点头,又摇摇头:“但我们也有了更多的经验和信心。”
飞机平稳降落在南城国际机场。穿过廊桥,踏上祖国的土地,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在取行李处,他们意外地看到了来接机的人群。
陈奶奶站在最前面,手中捧着一束鲜花。她身后是李策展人、沈静云、庄以初的父母,还有项目组的几个同学。甚至连校长也派了助理前来迎接。
“欢迎回家!”陈奶奶上前拥抱他们,“我们在新闻上看到了你们的演讲,太精彩了!”
庄以初的母亲眼中闪着泪光,紧紧握住女儿的手。沈静云则拍拍儿子的肩膀,骄傲之情溢于言表。
回城的车上,陈奶奶告诉他们,星岛博物馆的参观人数在媒体报道日内瓦峰会后增加了三成。“很多学校组织学生来参观,说是要学习你们的创新精神。”
这个信息让他们既高兴又感到压力。荣誉背后,是更大的责任。
直接回到学校,一个小小的欢迎仪式在行政楼会议室举行。校长亲自出席,宣布将设立专门的创新基金,支持更多学生进行跨学科研究。
“你们开创了一个先例,”校长赞许地说,“证明了年轻学子也能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创新的力量。”
仪式结束后,他们终于回到了久违的工作室。离去的这一周多,苏晓帮忙照料了工作室的植物,那些绿植在春日阳光下长得正好。
桌上堆满了邮件和快递,大多是媒体采访的请求和各类活动的邀请。他们的作品在日内瓦获奖的消息已经在国内科技和艺术圈传开。
“看来接下来有的忙了。”庄以初翻看着那些邀请函,有些不知所措。
林方淮已经打开电脑,开始制定计划:“我们需要筛选,选择真正有意义的合作。重要的是不能偏离我们的初衷。”
他的冷静让庄以初浮躁的心安定下来。是啊,无论外界的关注有多少,他们探索科学与艺术交融的初心不应改变。
傍晚,他们婉拒了所有的晚餐邀请,选择在工作室简单吃了一顿外卖。熟悉的环境,熟悉的合作节奏,让他们终于找到了回家的实感。
“还记得我们第一次在这个工作室熬夜吗?”庄以初捧着茶杯,望向窗外的夕阳。
林方淮微笑:“为了准备‘时光长廊’的初稿,你累得趴在桌上睡着了。”
那些曾经的艰辛,如今都成了珍贵的回忆。
晚餐后,他们开始拆阅那些堆积的邮件。其中一封来自日本媒体艺术家的邮件特别引起了他们的兴趣。
“他邀请我们参与一个跨国项目,”林方淮翻译着邮件内容,“‘全球灯塔计划’,在世界各地的灯塔设置艺术装置,通过互联网连接,形成一个全球性的互动网络。”
这个构想与他们的理念不谋而合。庄以初立即回复邮件,表示愿意进一步探讨合作可能。
夜深了,南城的灯火渐次熄灭。工作室里,两个年轻人依然在灯下工作,规划着未来的蓝图。从星岛到日内瓦,从校园到国际舞台,他们的旅程已经开启,而前方的道路,依然漫长而充满可能。
庄以初走到窗前,望着夜空中熟悉的星辰。北极星依然在北方闪烁着,与他们在漠镇、在星岛、在日内瓦看到的别无二致。这些永恒的光芒,见证着他们的成长,也将继续指引他们前行的方向。
“下一站,会是哪里呢?”她轻声自问。
林方淮走到她身边,与她一同仰望星空:“无论去哪里,重要的是我们始终在一起,探索、创造、守望。”
夜色渐深,工作室的灯光依然亮着,如同又一座小小的灯塔,在知识的海洋中,为梦想指引方向。而属于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