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带着点恰到好处的丝丝凉意。
林栖迟抱着刚收到的快递箱,沉重的物品让她有些吃力,只能侧着身用手臂推开“春日序曲”的玻璃门。
“快来帮我看看这些新到的摄影集。”她将纸箱放在圆木桌上,揉了揉发酸的胳膊,对着正在整理花架的夏冉说。
夏冉从梯子上下来,放下手中的百合,好奇地凑过来:“这不是你最近一直在找的那套《建筑与光影》吗?”
“是啊,绝版很久了,没想到还能找到。”林栖迟把它从箱子里拿出来,小心翼翼地翻开书页,展示着里面的图片,“你看这个教堂的光影处理,是不是很精妙?”
“哇塞,好像是哦。”夏冉虽然对摄影一窍不通,但也被照片所吸引着。
但夏冉总感觉有什么地方不对劲,歪头打量着她:“我记得你以前只关注人文纪实类的摄影啊,最近怎么对建筑摄影这么上心了?”
林栖迟的手指在书页上轻轻摩挲,刻意没有去看夏冉的眼睛:“我只是觉得建筑摄影也挺有意思的。”
“是因为某位建筑师吧?”夏冉促狭地眨眨眼,拉着她的衣角晃动着,“听说你们要一起做讲座?哎呀,快跟我说说嘛!”
林栖迟轻拍她的手臂:“别瞎说,只是正常的学术交流。”
这时,花店的门再次被推开,苏晓抱着一束向日葵走了进来:“诶林小姐!你也在这啊?”
“苏晓?你怎么会来这边?”林栖迟有些意外,难道江述白也在附近吗?
“哦,我来给总监买办公室的绿植。我们望京区的花店最近好像关门了,这家店评分高我就开车过来看看。”苏晓解释道,随即注意到桌上的摄影集,“咦?这套书总监也有一套。”
夏冉与林栖迟对视了一眼,总感觉下一秒夏冉就要把如实交代这几个字吼出来了,吓的林栖迟立刻转过头去。
“江述白最近很忙吗?”林栖迟状似随意地问道。
“超级忙!”苏晓叹了口气,“除了宁州的项目,还要准备下个月的讲座。不过...”
她压低声音,有些自来熟地开口“我发现总监最近好像很奇怪。”
“怎么了,怎么了!”夏冉立即来了兴趣,开始八卦。
“你们知道吗,总监居然开始关注摄影展了,上周居然还让我整理了容城近期的摄影展览排期。”苏晓有些抱怨地说,“他倒是高兴了,我的工作量可是增加了好多!这还不给我涨工资!”
林栖迟低头整理书页,假装没有听到这些话。
预订完绿植,送走苏晓后,夏冉忍不住笑道:“看来不是单方面的关注啊。怎么有情况都不跟我说呀,照片给我看看呗,替你把把关。”
“这只是巧合而已。”林栖迟坚持道。
与此同时,在望京区的高层办公室里,江述白正在审阅宁州项目的设计图纸。周明远推门进来,将一沓资料放在他桌上。
“你要我帮你找的摄影展资料。”周明远有些疑惑地看着他,“怎么突然对摄影感兴趣了?建筑行业还需要这个?”
“跨界项目的资料收集。”江述白头也不抬地回答。
周明远在他对面坐下:“听说你要和那个林栖迟一起做讲座?李教授刚才特地打电话来,说很期待你们的到来。”
江述白手中的笔顿了顿:“一个普通的学术活动而已。”
“普通?”周明远挑眉,“你可是推掉了同期三个商业活动特意空出时间的。这不像你的风格。”
“合适的学术交流对事务所的声誉有帮助。”江述白的回答依然官方,只是有些不自在地摸了摸鼻子。
周明远笑了笑,不再追问,转而打趣地说:“宁州这个项目,要不要考虑请摄影师做专题记录?我觉得林栖迟倒是很适合。“
江述白终于抬起头:“这个建议我会考虑。“
傍晚时分,林栖迟接到沈墨的电话。他约她在镜湖区的一家咖啡馆见面,说是有重要的合作要谈。
她虽觉得疑惑但也并未多想。
咖啡馆里流淌着轻柔的爵士乐,沈墨已经等在靠窗的位置。他今天穿着浅灰色的毛衣,显得格外温文尔雅。
“栖迟,你来了。“他起身为她拉开椅子,“我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
“什么好消息?“林栖迟在他对面坐下。
“纽约的一个艺术基金会看到了你的作品,很感兴趣。“沈墨眼中闪着兴奋的光,“他们想邀请你参加明年的国际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
林栖迟愣住了。这个计划在艺术界极具声望,是多少艺术家梦寐以求的机会。
“这...太突然了。“她一时不知该如何回应。
“机会难得。“沈墨轻轻握住她的手,“我希望你能认真考虑,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就在这时,咖啡馆的门铃响起,江述白和周明远走了进来。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林栖迟和沈墨握手的场景,江述白的脚步微微一顿。
“真巧。“周明远率先打招呼,“两位也在这里谈事情?“
沈墨自然地收回手,起身与两人寒暄。林栖迟注意到江述白的目光在她和沈墨之间短暂停留,表情依然平静,但她却莫名感到一丝紧张。
“我们在讨论栖迟去纽约驻留的事。”沈墨笑着说。
江述白的目光转向林栖迟语气不咸不淡:“恭喜。什么时候出发?”
“我还没有决定。”林栖迟轻声说。
周明远敏锐地察觉到气氛的微妙,及时插话:“我们就不打扰了,只是过来买杯咖啡。”
离开前,江述白对林栖迟说:“讲座的细节我明天发邮件给你。”林栖迟和沈墨也没有再待多久,商讨完所有的细节就回了家。
那天晚上,林栖迟在工作室处理纽约驻留计划时,收到了另一封邮件。
发件人是江述白,主题是“宁州项目摄影记录合作意向”。
邮件很专业,详细描述了项目背景和合作需求,但在结尾处,他写道:
「纽约的机会很难得,但如果你有兴趣参与这个项目,我们可以协调时间。江述白」
这封邮件让林栖迟陷入了沉思。
而在城市的另一端,江述白站在书房的落地窗前,手里拿着那本《建筑与光影》。书页正好停在他最喜欢的那幅教堂照片上,但此刻他脑海中浮现的,却是林栖迟在咖啡馆里犹豫的神情。
夜渐渐深了,容城的灯火温柔地亮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