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 2814字
预计阅读时间: 8分钟
“这是普朗克显微镜,物镜下方就是各种动物的基因标本,具体是什么基因,上面写着呢。”他告诉我。“哎,等等,等等,”我说,“你所说的普朗克是我们那个时代的科学家吗?听着很耳熟。”我赶忙问。“说的没错,正是那位年轻时风度翩翩的科学家。”他说。“是这样,在你们那个年代,各行各业做出过卓越成就的人流传到现在,还会继续流传下去,这些人都有个共同点。”他说。“什么共同点?”我问。“他们和你所说的钱都无关,钱可能是你们那个年代用来交换资源的媒介,但我们这个时代没有钱,也不需要你说的钱。总之,我们这个时代的人都佩服那些靠自身努力在某个方面取得成就的人,”他说,“像文学家、画家、音乐家、运动员等。”
“你们这个时代高度智能,你所说的这些职业很难被机器所替代,就算机器再智能,也是没有感情的,这也是区分人和机器的区别,就像区分人和其他动物一样。”我说。“所言极是。”他连连点头,之后说:“别光说,你去操作下,把这些基因片段改造下,事非亲历不知难。”
我走到普朗克显微镜前,见有一大摇杆,上面有三个按钮。“摇杆用来移动标本位置,左边的按钮是用来放大成像,右边的按钮恰好相反。”他对我讲解道。“那中间的按钮是干嘛的?”我问。“你试试就知道了。”这一次,他没有直接告诉我答案。我轻轻按了下去,见显示屏上画面晃动的很快,不一会儿画面就静止了。显示屏上出现了一个黑乎乎的斑点。“应该是自动寻找目标的,也想不到有什么其他用处。”我说。他并没有回应。
于是我按动放大按钮,清清楚楚地看到了双螺旋结构,和课本上的别无二样。“这是人的基因片段,培养皿里放着鹰的基因片段,准确来说,是控制鹰飞行的基因片段,你把它的基因拼接到人身上吧,”他说,“对了,我们这个时代研究的物体长度无限近似于普朗克长度,时间也是,所以整个操作室的仪器都是用普朗克来命名的。你需要找到合适的位置来剪断基因,利用基因的规则进行拼接。”
“基因的规则?”我疑问道。“就是只有对应的接口才能拼接成功,显示屏上有各种用来改造基因的工具,比如镊子,你可以操作它,就像真实操作一样,只不过这里的仪器太小了,肉眼也是看不到的。”他说。“有点头晕,我知道鹰的飞行基因,但应该把它剪切到人体基因的哪里呢?”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我问老师问题一样。“操作说明在玻璃底下压着呢,你按那个操作。”他边说边指着桌子上面的玻璃。
认真看完说明书,我在人体基因片段中小心翼翼地找着合适的区间,用镊子把两端剪开,又把鹰的飞行基因拼接了上去。听起来很简单,但我已经站麻了,双腿没有了知觉。“弄好了。”我得意洋洋地说。“这只是片段而已,如果真像让人也有翅膀,能飞起来,需要把鹰所有的飞行基因都毫无差错地拼接好,你所做的这些,往多了说,连万分之一都不到。”他冷冷地告诉我。
“腿站断了都不一定弄成功。”我心灰意冷地说。“知道原理就行了,我们有专门研究这个的,也只是为了研究,基本没有应用前景,唯一的好处是让人类更深一步地了解自然、了解自己,而这已经足够了。”他说。
“走,去我们这里的餐厅吃饭去。”他又看了看手臂上的芯片,对我说。“跟我也整一个吧,就是那个芯片。”我瞅着他手臂说。“这玩意儿,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他说。“哎呦,说的跟天赋似的。”我回应。
“跟着我,你也用不着,就算了。跟着它导航去餐厅,就在旁边。”他说完,便不再吭声。出了基因馆,街上人来人往。身前的小孩背着书包,走着走着突然停留下来,“太慢了。”听他说道。之后见他从包里掏出一个黑色的,像是篮球的东西,也是按了一下,这个黑球便展开了,成了一个自行车,随后往车把手处塞进去一个药片大小的东西,便骑了上去。腿也没有蹬,竟然以比较快的速度向前驶去。
“感觉你们这里的东西都是折叠的,很省空间。”我说。“终归到底,都是为了方便,再往后还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呢。”他回复。“哎,对了,你们都是用那个叫核片的东西做能源吗?”我问。“对,很方便,只要往机器里一塞,就能不停地运转。”他说。
“自行车真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到了你们这个年代还被使用着。”我见这个年代还有人骑自行车,有些吃惊,说。“对啊,简单又健康的一种出行方式,在任何年代都不会过时的。”他边走边说。前方是红灯,我们停了下来。等待期间,我不停地东张西望。头顶斜上方出现了飞行的汽车,像一架可以在低空飞行的飞机一样,在城市里穿梭着。“那估计你们都不用坐飞机了吧?”我问。“坐的,飞机就是空中行驶的大巴车,在站台停靠。”他回答。
街上的每个人都体态轻盈,露出发自内心的微笑。“想必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工作,也不会有人失业。”我羡慕地说道。“更确切地说,每个人都有爱好,或者称为兴趣,倒不需要工作,绝大多数工作都让机器来做。”他说。“不工作?”我震惊地问。
“走,先过马路。”他说完便朝对面走了过去,到马路牙子那里停下了脚步。“那拿什么养活自己啊?”我又问。“你想象这么一个场景,假如地球上只有一个人,你是其中一个,你想吃面包,而面包店每天都能生产上亿个面包。”他说,“不光上亿个面包,还有上亿个医院、上亿套房子、上亿个饭店等等,会怎样?”“供过于求啊。”我回答。“任何你能想到的东西,所有人都是用不完的,所以就不需要交换了。”他说。
“想都不敢想。”我说。“这其中离不开机器的发展,绝大多数都不用人来做了,效率高啊。”他说。“边走边说。”他说。
不一会儿,我们走到了一个巨型的建筑物前,整个建筑呈一个厨师形状。“你们这里的建筑挺有趣,好多都以人物作为整个建筑的外形。”我说。“这表示了我们尊重每一类人。我们这里的每一个人不仅为自己而活,还为别人而活。”他说。“这应该就是天堂的模样。”我说。“走,进去享受美食吧。”他说完,带着我走了进去,餐厅内熙熙攘攘,我们找了半天,才在一个比较偏的地方找到位置。“好奇怪啊,既然供过于求,那应该有很多空座才对啊。”我说。“这就是机器难以替代的,因为这家餐馆的厨师师傅做饭特别好吃,就十来位,所有人都慕名而来,咱们算是幸运了,”他说,“想吃什么就尽管点吧,菜单在桌面上。”
每个座位前都有一个小巧玲珑的类似电视的显示屏,我划拉了几下,选好了自己想吃的。“你吃啥?”我问。“没关系,我自己点。”他说完,划拉几下,也选好了。整个餐厅播放着古典音乐,悠扬而绵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