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高铁的玻璃,划出一片温柔的亮。
林弦靠在窗边,耳机里播放着某个上民歌手的热门曲目。她并不喜欢那首歌,只是它无处不在——像空气一样,无法选择。
火车驶向首都。那是全国颜值最高的城市——首都一区,首都大学也在那里。
她手里握着录取通知书,上面印着校徽与一句冷冰冰的标语:
“以美为序,以智为辅。”
她看着那句话,心口微微一紧。
十年前,她就是被这套秩序抛弃的。
如今,她将以“下民”身份踏入最顶级的学府——那里,每张脸都比她更精致。
一、冰冷的校园
首都的主楼像一座巨大的镜子,外墙镀着光,可映出每个人的脸。
林弦走在校道上,听见学生们轻声议论。
“她真的是下民?”
“听说靠智力特招进来的。”
“奇怪,她长得……其实还不错。”
她笑了笑,继续往前走。她不在乎别人怎么说,早在那场雨夜之后,她学会了用理智盖过羞耻。
但命运似乎偏爱玩弄讽刺。
首都开学典礼上,主讲嘉宾竟是——顾清。
二、星光下的空虚
他从光幕后走出,身着白色西装,台下尖叫连连。
所有人都知道他:国家形象代言人,颜值95分的奇迹,下民出身的“希望象征”。
顾清微笑着挥手,光线在他脸上流动,完美到像经过算法计算。
他讲述自己的“奋斗故事”:如何从底层走向巅峰,如何感谢政府的机会,如何相信“美与善同源”。
掌声如潮。
只有林弦,在台下沉默。
她望着那张完美的脸,忽然觉得刺眼。
那一刻,她脑海里闪回十年前那张评测报告的冷光。
她想起自己被判“49.9”的时候,机器同样温柔地说:“不合格。”
——一样的语气,一样的冷漠。
散会后,她独自离开会场。
转角处,突然被人叫住。
“你不喜欢我的演讲?”
她回头,是顾清。
近看,他的眼睛并不像屏幕上那样温柔,反而带着某种探寻的锋利。
“我不太擅长虚伪的事。”林弦淡淡道。
他愣了两秒,嘴角微微扬起:“你觉得我虚伪?”
“你觉得自己真实吗?”她反问。
气氛静了一瞬,风吹过,拂乱了她的头发。
顾清没说话,只是目光微敛,像是第一次被人看穿。
三、镜头之外的裂痕
几天后,学校举办政府宣传纪录片的拍摄。顾清受邀出演——扮演那个“逆天改命的奇迹
少年”。
林弦作为科研组助理,被分配去负责现场光线监测。
她在镜头后看着他笑,一次次按照导演要求调整角度。
“再真诚一点,顾老师。”
“再开心点——你是希望的象征。”
他机械地笑着。
五次,十次。十五次。
林弦突然感到一种反胃的疲惫。
她看不下去,冷声道:“如果希望是演出来的,那这个国家真的很绝望。”
全场寂静。
导演皱眉,顾清却轻声笑了。
“让她留下,我喜欢这种诚实。”
那一天,拍摄暂停。
顾清坐在空荡的礼堂里,摘掉麦克风,声音低哑:“你知道吗?我小时候真的相信,他们选我,是因为我特别。”
他抬起头,笑容里带着裂缝。
“后来我才明白,我不过是一张他们需要的脸。”
林弦看着他,心底有什么轻轻动了一下。
那不是同情,是一种共鸣——被命运筛选、被规则定义的痛。
她轻声道:“也许我们都只是算法的误差。”
顾清看着她,眼神第一次柔下来:“如果真有误差,我希望世界多一点。”
四、秘密的接近
那之后,他们开始频繁见面。
她帮他调试数据仪;他为她的研究提供实验通道。
两人都知道,这样的合作危险——下民与上民的偶像走得太近,会被媒体撕成丑闻。
可他们似乎都在暗中靠近那条禁线。
夜晚,首都湖边。
顾清脱下外套披在她肩上。
“你总是熬夜研究什么?”
“基因筛选的底层算法。”
“听不懂。”
“简单说,就是决定我们生下来能不能被爱。”
他愣住。风很轻,水面泛着光。
“那你想改变它吗?”他问。
“如果能,我愿意用余生去拆掉它。”她答。
那句话,在他心里点燃了什么。
他伸手去摸她的发丝,手指却停在半空。
那是种克制的温柔——不是冲动,而是对脆弱共鸣的敬意。
五、第三个人的出现
几天后,一个新名字出现在林弦的实验名单上:程意——首都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生,智商177,被誉为“新颜城最聪明的头脑”“疯子天才”。
程意找到林弦时,眼神像锋刃:“你知道颜值算法的起源吗?那不是自然演化,而是政府在控制基因。”
他展示了一份被加密的基因模型——代号“FCM计划”(Face's contol and management)。
上面第一行便清晰地写着:
“通过面部基因筛选,维持社会阶层稳定。”
林弦怔住,顾清站在她身后,神色骤变。
他终于明白,自己的“美丽”也许根本不是奇迹,而是设计。
程意抬起头:“如果你们真的想改变这个世界,那就得从根源掀翻它。”
林弦看向顾清,那一刻,两人的目光像电流一样交织。
他点头,笑得苦涩:“那就一起做一场不合算法的梦吧。”
夜色下的首都,灯火连片。
他们三人并肩走出实验楼。
风吹起林弦的发梢,也吹乱顾清精致的发型。
那一刻,三个命运的线开始交织——
一条通向真相,一条通向毁灭,另一条,通向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