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三天,沈清韵几乎不眠不休。她先是仔细研究了那本波斯图谱,试图理解唐代绣娘们融合东西方技艺的智慧。随后,她开始整理自己在敦煌绣坊学到的唐式联珠纹技法,用现代绣线尝试复现。
工作到深夜时,她总会不自觉地抚摸那架九凤穿云绣架。紫檀木的质感温润,凤凰的眼睛在台灯下流转着神秘的光泽。她发现,自从第一次穿越后,自己与绣架之间似乎建立了某种奇妙的联系。只要集中精神,就能隐约感受到绣架散发出的微弱能量波动。
第四天清晨,小雨照常来到绣坊,却惊讶地发现工作台上铺满了各种刺绣样品。
“清韵姐,这些是...“她拿起一片绣着奇特纹样的样品,眼睛一亮,“这是联珠纹?但感觉和传统的不太一样?“
沈清韵揉了揉酸胀的眼睛,微笑道:“这是我最近的研究成果。你觉得如果我们在接下来的展览中以'丝路绣魂'为主题,展示刺绣技艺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与融合,会不会有吸引力?“
“太有了!“小雨兴奋地说,“但是...绣坊下个月就要拆了,来得及准备展览吗?“
“来得及。“沈清韵的语气异常坚定,“我们必须来得及。“
就在她们规划展览细节时,绣坊的门被推开。一个穿着西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的中年男子走了进来,是开发商的项目经理陆伟。
“沈小姐,听说你还没有开始准备搬迁?“陆伟环视着堆满绣品的绣坊,眉头微皱,“需要我帮你联系搬家公司吗?“
“陆经理,我改变主意了。“沈清韵平静地说,“我打算申请将绣坊列为文化遗产保护单位。“
陆伟愣了一下,随即失笑:“沈小姐,我理解你对这个地方的感情。但现实是,这块地已经规划为商业综合体,所有的审批手续都完成了。与其做无谓的挣扎,不如接受合理的补偿。“
“这不是无谓的挣扎。“沈清韵指向工作台上的绣品,“这些技艺正在消失,这座绣坊是它们最后的容身之所。给我三个月时间,如果我不能证明它的价值,我会自愿离开。“
陆伟的目光在绣品上停留片刻,似乎被那些独特的纹样所吸引,但很快又恢复了商人的冷静:“一个月。我只能给你争取一个月的时间。届时如果没有实质性的进展,我只能依法执行拆迁。“
送走陆伟后,小雨忧心忡忡地说:“一个月太短了,连征集展品都不够。“
“足够了。“沈清韵的目光落在九凤绣架上,“我会找到办法的。“
当晚,沈清韵再次独自留在绣坊。她抚摸着绣架上的凤凰纹样,回想起穿越时的感觉——那种时空扭曲的眩晕感,指尖触碰古代丝线的真实感。
“如果我能控制穿越的时间和地点...“她突发奇想,“是不是可以有针对性地学习那些失传的技艺?“
她取出一块素色绸缎,固定在绣架上。这次,她不再随意刺绣,而是集中精神,想象着下一个目的地——蒙古帝国时期的哈拉和林。据曾祖母的笔记记载,那个时代游牧民族的刺绣技艺独具特色,尤其是金线的运用出神入化,但相关技法早已失传。
针线在绸缎上穿梭,沈清韵全神贯注。渐渐地,她感到周围的空气开始波动,绣架上的凤凰眼睛再次发出微光。这一次,她努力控制着自己的意识,想象着哈拉和林的景象——广袤的草原,游牧民族的帐篷,空气中弥漫着奶制品和皮革的气息。
眩晕感比上次更强烈,但沈清韵咬牙坚持。当她的意识几乎要脱离身体时,她猛地将针插入绸缎,完成了最后一针。
金光闪现。
......
刺骨的寒风吹得帐篷呼呼作响。沈清韵睁开眼,发现自己坐在一个充满羊膻味的蒙古包内。身上穿着厚实的皮毛衣服,手中拿着骨针和兽筋线。几个蒙古族妇女围坐在一起,一边说笑一边进行着刺绣工作。
“其木格,发什么呆呢?“一个脸颊红润的中年妇女用蒙古语对她说道,“快点完成这批马鞍垫,王爷府的人明天就要来取了。“
沈清韵愣了一下,随即意识到“其木格“是自己在这次穿越中的身份。她低头看向手中的活计——正在刺绣的马鞍垫上,金线盘绕出精美的云纹,针法豪放中透着精细,正是游牧民族刺绣的特色。
“我...我有点头晕。“沈清韵用生硬的蒙古语回答。幸运的是,其木格似乎本来就是个沉默寡言的性格,其他妇女并没有起疑。
“准是昨天着凉了。“另一个年轻些的妇女递给她一碗马奶酒,“喝点暖暖身子。“
沈清韵接过碗,趁机观察帐篷内的情形。这些蒙古族妇女的刺绣方式与中原截然不同——她们不使用绣架,而是直接将布料绷在膝盖上刺绣。金线的用法尤其独特,不是平铺,而是盘绕成立体的纹样,在帐篷昏暗的光线下依然熠熠生辉。
“其木格的手艺最好了。“中年妇女指着沈清韵手中的马鞍垫,“特别是金线的用法,连王爷府的绣娘都比不上。“
沈清韵低头看向自己的作品,果然,马鞍垫上的金线纹样格外精美。这具身体的本能还在,手指自动进行着熟练的刺绣动作。她集中精神,试图记住每一种针法和技巧。
休息时,她尝试与这些绣娘交流。
“这种金线的用法很特别,是从哪里学来的?“她小心翼翼地问道。
“是其木格你自己发明的啊!“年轻妇女惊讶地说,“你说看到阳光照在草原上的样子,就想出了这种针法。“
沈清韵心中一动。看来这个“其木格“是个有创造力的绣娘。她继续试探:“我觉得还可以改进。如果结合江南的丝线技法,或许能让金线更加柔和。“
“江南?“中年妇女皱眉,“那是南方汉人的地方吧?我们的刺绣一向如此,为什么要学汉人?“
就在这时,帐篷的门帘被掀开,一个穿着官服的男人走了进来。绣娘们立刻停下手中的活计,恭敬地行礼。
“王爷府有令,“官员朗声说道,“十日后的那达慕大会,需要一批新的装饰品。要体现出大元朝的威仪,也要有蒙古特色。你们可能完成?“
绣娘们面面相觑,中年妇女壮着胆子回答:“大人,时间太紧了,我们这些人手...“
“这是命令,不是商量。“官员冷冷地说,“若是不能按时完成,你们知道后果。“
待官员离开后,帐篷内一片愁云惨淡。
“十天时间,怎么可能完成那么多装饰品?“
“而且既要蒙古特色,又要体现大元威仪,这要求太模糊了...“
沈清韵沉默片刻,突然开口:“或许我们可以尝试将蒙古纹样与中原技法结合起来。“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她身上。
“什么意思?“中年妇女问道。
“我在想,“沈清韵慢慢组织着语言,“蒙古刺绣以金线盘绕为主,象征我们的力量与荣耀;而中原刺绣擅长用丝线表现细腻的图案。如果我们将两者结合,用金线勾勒轮廓,用彩线填充细节,或许能创造出既威武又精美的效果。“
绣娘们陷入沉思。年轻妇女率先表示赞同:“我觉得其木格的主意不错!“
“但是...“中年妇女仍有顾虑,“这样会不会失去蒙古刺绣的本色?“
“不会的。“沈清韵肯定地说,“这只是让我们的技艺更加丰富。就像大元朝,融合了蒙古、汉人、色目人,才如此强大。“
这个类比说服了大家。在接下来的十天里,绣娘们在沈清韵的指导下,尝试将两种刺绣传统融合。沈清韵将其在现代学到的苏绣技法融入其中,指导绣娘们如何让金线与丝线和谐共处。
过程并不顺利。有时是金线太过突兀,有时是丝线不够饱满。沈清韵不得不反复试验,寻找平衡点。在指导他人的同时,她对游牧民族的刺绣技法也有了更深的理解——那种豪放中见精细的美学,与江南刺绣的温婉细腻截然不同,却各具特色。
第十天,当王爷府的官员前来验收时,被眼前的作品震撼了。传统的蒙古纹样在金线与丝线的共同演绎下,既保持了游牧民族的豪迈气概,又增添了几分精致与华美。
“这是...前所未有的杰作。“官员难得地露出了笑容,“王爷一定会很高兴。“
危机解除,绣娘们欢呼雀跃。中年妇女紧紧握住沈清韵的手:“其木格,你的创意拯救了我们!“
当晚,部落举行了小型的庆祝活动。围着篝火,沈清韵与绣娘们分享着烤羊肉,听着她们歌唱古老的蒙古长调。星空下的草原广袤无垠,与苏州小桥流水的景致截然不同,却同样令人心醉。
帕莉悄悄坐到沈清韵身边,递给她一个小包裹:“这是我记录的蒙古刺绣技法,还有一些我个人研究的心得。听说你要远行,或许用得上。“
沈清韵惊讶地接过包裹:“你怎么知道...“
“我看得出来,你不属于这里。“帕莉微笑着说,“你的眼神,你的想法,都和我们不同。但谢谢你为我们做的一切。“
沈清韵握紧包裹,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庆祝活动结束后,沈清韵独自坐在帐篷里,打开包裹。里面是一卷羊皮纸,详细记录了蒙古刺绣的各种技法,特别是金线的运用诀窍。还有一些帕莉个人研究的图案设计,将蒙古纹样与中原元素巧妙结合。
她抚摸着羊皮卷,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智慧与情谊。就在这时,绣架上的凤凰眼睛再次发出微光——回归的时刻到了。
沈清韵赶紧将羊皮卷贴身收好,集中精神感受着时空的波动。当熟悉的眩晕感袭来时,她闭上眼睛,任由那股力量将自己带离这个时代。
......
再次睁开眼,她已经回到了现代绣坊。窗外,苏州的夜幕刚刚降临,仿佛她只离开了片刻。
但她手中紧握的羊皮卷,和脑海中新鲜的记忆,都证明她又完成了一次时空之旅。
沈清韵迫不及待地展开羊皮卷。虽然历经数百年,但上面的图案和文字依然清晰可辨。她立即开始对照现代刺绣工具,尝试复现那些失传的技法。
“清韵姐,你一夜没睡?“第二天清晨,小雨来到绣坊,惊讶地发现工作台上又多了许多新的绣样。
“我有了新的灵感。“沈清韵兴奋地展示羊皮卷,“看,这是蒙古帝国的刺绣技法,特别是金线的运用,与现代工艺完全不同。“
小雨仔细观看着那些古老的图案,眼睛越来越亮:“太神奇了!如果我们能将这些技法融入现代设计...“
“这正是我在考虑的。“沈清韵指向设计图,“我打算创作一个系列作品,展示刺绣技艺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与演变。“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沈清韵白天准备展览,晚上则通过绣架继续时空之旅。每一次穿越,她都前往不同的时代和地点,学习那些失传的刺绣技艺:
在伊斯坦布尔的奥斯曼帝国宫廷,她学习将金线刺绣与珠宝镶嵌结合的技法;
在江户时代的日本长崎,她向混血绣娘学习絽绣技法,同时传授中国画的意境;
在南洋马六甲,她研究娘惹珠绣中的中华文化与马来风情的融合。
每一次回归,她都带回新的技艺和灵感。绣坊的工作台上,各种风格的绣品越来越多,仿佛一座微型的丝绸之路博物馆。
然而,频繁的穿越开始消耗她的精力。有时在刺绣时,她会突然感到头晕目眩,不得不停下来休息。更令人担忧的是,那架九凤绣架开始出现细微的裂痕,仿佛无法承受频繁的时空穿越。
“清韵姐,你的脸色很不好。“小雨担忧地说,“要不要休息几天?“
沈清韵摇摇头:“时间不多了。陆伟昨天又来催了,说拆迁队下周就要进场。“
她走到窗边,看着外面阴沉的天空。雨中的苏州老城格外宁静,但她知道,这份宁静很快就要被推土机的轰鸣打破。
“我们必须加快进度。“
当晚,沈清韵再次坐在绣架前。她抚摸着绣架上新增的裂痕,心中涌起一丝不安。这次的穿越目的地是明代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福建泉州。据记载,那里曾是东西方文化交汇的重要港口,刺绣技艺也别具特色。
她集中精神,针线在绸缎上飞舞。当金光闪现时,她感到这次的眩晕感格外强烈,仿佛整个灵魂都要被撕裂......
当视线重新清晰时,她发现自己站在一个繁忙的码头边。空气中弥漫着海水的咸味和香料的气息,各种语言的叫卖声不绝于耳。远处,几艘巨大的宝船正在装货,帆船上飘扬着大明的旗帜。
“这次的穿越地点是...“沈清韵环顾四周,“明代泉州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