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房的红色灯光,像一层温暖的胞衣,将两人与外界隔绝。空气中飘浮着定影液略带刺鼻的化学气味。
林栖迟将所有注意力都放在了那张底片上。她用镊子夹着它,在清水盘中轻轻晃动,水流拂过百年前的影像。
她的动作轻柔得像是在触碰蝴蝶的翅膀,神情专注得仿佛在进行一场仪式。
江述白靠在门框上,保持着适当的距离。他的目光更多是落在那张逐渐清晰的底片上。
一片冰封的湖,一棵孤独的树。构图简洁,却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
“完成了。”林栖迟轻声说,将最终处理好的底片挂起来晾干。她转过身,脸上带着如释重负的浅笑,“比想象中还要完美。”
江述白走近两步,在安全的距离内仔细端详。“顾阑珊大师的审美果然不同凡响。这种极简的构图,很有现代感。”
他的评价专业而克制,听不出太多私人情绪。
“是啊,”林栖迟点头,目光还流连在底片上,“我很好奇他当时为什么会拍下这个画面。是为了记录,还是有什么特别的故事?”
“建筑师的眼睛,总是会不自觉地捕捉那些具有几何美感的事物。”江述白说,“也许是这棵树在湖面上的倒影吸引了他。”
这个解释很合理,也很符合他建筑师的身份。
林栖迟若有所思:“也许吧。不过我觉得,好的照片不只是记录形态,更是捕捉那一刻的情绪。这张照片让我感觉……很安静,但又很孤独。”
江述白没有接话。其实他也有同样的感受,只是不习惯在一个刚认识的人面前表露这么私人的想法。
两人走出暗房,重新回到洒满阳光的工作室。
“要喝点什么吗?”林栖迟问,“我这里有咖啡,或者茶。”
“咖啡就好,谢谢。”
在她准备咖啡的间隙,江述白重新打量起这个空间。上次来去匆匆,这次才有机会好好观察。
工作室布置得很舒适,到处可见主人的用心。
书架上的书按照颜色仔细排列,工作台上各种器材摆放得井井有条,窗台上的绿植生机勃勃。这一切都显示出林栖迟是个注重细节、热爱生活的人。
他的目光再次被墙上那些照片吸引。不同于上次的匆匆一瞥,这次他看得更加仔细。
“这些作品都很不错。”他在一张拍摄晨雾港口的照片前驻足,“光影处理得很细腻。”
林栖迟端着咖啡走过来,顺着他的目光看去:“那张是在苏格兰的一个小渔村拍的。我在那里住了三天,就为了等一个完美的清晨。”
“值得等待。”江述白接过咖啡,礼貌地道谢,“很多时候,美好的事物都需要耐心。”
他们就这样站在照片前,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摄影和旅行。
江述白发现,当谈论到专业领域时,林栖迟眼中会闪烁着特别的光芒,言辞也变得格外生动。她显然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
“江先生经常旅行吗?”林栖迟问。
“工作需要。看建筑总要亲身体验。”他抿了一口咖啡,“你去过的地方也不少。”
“嗯,我喜欢在路上的感觉。每个地方都有它独特的气质,值得用镜头记录下来。”
江述白点点头,没有继续这个话题。他放下咖啡杯,从西装内袋里取出名片夹,抽出一张递给林栖迟。
“今天谢谢你的咖啡。如果以后有摄影相关的需求,或者需要拍摄建筑作品,可以联系我。”
林栖迟接过名片,触手是质感很好的卡纸。
“述境建筑设计事务所,江述白。”她轻声念出,然后抬头微笑,“我会好好保管的。可惜我没有印名片……”
“没关系。”江述白拿出手机,“可以加个微信吗?如果以后有摄影展或者相关活动,也许可以互相通知。”
这个请求合情合理,保持了适当的距离。
“好啊。”林栖迟拿出手机,两人互相加了微信。
送江述白到门口时,林栖迟突然想起什么:“对了,底片的扫描件我晚点发给你。”
“不急。”江述白在门口停下脚步,“谢谢你让我参与这个过程。”
“是我该谢谢你。如果没有你让步,我也得不到它。”
两人相视一笑,空气中流动着淡淡的友善气氛,仅此而已。
“那么,再见。”
“再见。”
门轻轻关上。江述白站在工作室外的走廊上,微微舒了口气。这次会面很顺利,保持着恰到好处的礼貌和距离。
他低头看了看手机里新加的联系人,然后收起手机,稳步离开。
工作室内的林栖迟,也看着手机里新加的联系人。她笑了笑,将手机放在工作台上,转身开始整理暗房的器材。
对她而言,这只是一个有趣的插曲。遇到一个彬彬有礼的建筑师,共同见证了一张珍贵底片的显影。仅此而已。
之后的几天,两人都没有联系对方。林栖迟忙着准备一个新的拍摄项目,江述白也投入到一个大型商业综合体的设计中。
直到周五晚上,林栖迟在整理照片时,才想起答应过要发扫描件的事。她将冰湖底片的高清扫描图发到江述白的邮箱,附上一句礼貌的留言:
「江先生,附件是底片的扫描件,请查收。祝周末愉快。」
几乎是在发送的同时,她收到了另一个展览的邀请函。想到江述白之前提过可以互相通知相关活动,她便顺手把邀请函也转发了过去,附加一句:
「这个展览也许你会感兴趣。」
一小时后,江述白回复了,同样简洁:
「收到,谢谢分享。扫描件很棒。」
对话就此结束。
林栖迟放下手机,继续她的工作。而城市另一端的江述白,在回复完信息后,盯着那张冰湖的照片看了片刻,然后将其存入了“灵感参考”文件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