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清晨,快意阁江南分舵的暗卫们发现,他们那位新来的赵执事,竟将三具尸体挂在了苏州码头的旗杆上。
死者皆是江南盐帮的头目,每人胸口都插着支狼毫笔,笔尖挑着张字条:“私通京都,截杀漕船“。
“赵执事这是要与盐帮开战?“舵主苏毅匆匆赶来时,赵瑾正用帕子擦拭着匕首上的血。她抬起头,眼底的红血丝比刀光还要冷:“开战?我是在给他们送'投名状'。“
她将一卷密图扔过去,“这是盐帮与京都御史勾结的账册,你亲自送去漕帮龙头魏三通手里——告诉他,要么联手快意阁扳倒盐帮,要么等着被我们一起掀翻。“
苏毅看着密图上密密麻麻的朱砂批注,忽然明白过来。赵瑾哪里是要杀人立威,她是算准了漕帮与盐帮的百年恩怨,算准了魏三通欠着赵家的救命之恩,更算准了快意阁需要借漕运的势力打通南北情报网。这三具尸体,分明是她抛给江湖的诱饵,要钓的是能载她驶向京都的“龙船“。
三日后,魏三通带着漕帮三百艘货船归顺快意阁。码头的庆功宴上,赵瑾却独自站在船头,望着北上的船队出神。苏毅递给她一壶烧刀子:“阁主传来消息,京都禁军副统领沈策已愿倒戈,只等你父亲的消息便动手。“
“沈策......“赵瑾接过酒壶一饮而尽,烈酒灼烧着喉咙,“他可知我是谁?“
“他只知是'赵家故人'。“苏毅低声道,“你们家那位姨娘倒也是个人物,在京都布的局,比我们想的更深——尚食局女官已在御膳房安插了眼线,三皇子的侍读,竟是她从前救过的书生。“
赵瑾望着江心的漩涡,忽然将酒壶掷进水里:“告诉阁主,我要的不是‘动手’,是'逼宫'。“
五月初一,一个戴着帷帽的黑衣人走进了快意阁的绸缎庄。他递给赵瑾一个火漆印封的木盒,只说了句:“沫娘姨娘托我送北国的消息。“便转身消失在人群中。
木盒里没有信,只有三样东西:
半片虎符:是父亲当年掌管玄甲卫的信物,虎符上刻着“北国“二字;
萎的并蒂莲:母亲最爱的花;
绣着“寒“字的香囊:那是父亲的贴身之物,出征前母亲留给他的念想,香囊里塞着张字条,上面是父亲的笔迹:“平安,勿念“。
赵瑾捏着那半片虎符,想起什么似的,赵瑾将沫娘送来的密信在烛火上燎了燎。
信纸边缘浮现出一行淡青色小字:“京中传言,国公爷已投北境蛮族“。她捏着信纸的指节泛白,忽然将密信揉成一团掷进炭盆——这等拙劣的谣言,连三岁孩童都骗不过,却偏偏传遍了京都的大街小巷。
“父亲半生在北境与蛮族厮杀,身上有十七处刀伤是蛮族所赐,怎会投敌?“赵瑾冷笑一声,镜中映出的面容已褪去闺阁少女的柔和,添了几分江湖人的冷厉。
她忽然想起十年前那个雪夜,父亲教她下棋时说的话:“以身入局,方能胜天半子。“
此刻想来,父亲的“失踪“绝非意外,而是布了一场险棋。
